[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365比分网址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话说济南府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8 |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 投稿

一、济南府志编纂
 
1清康熙《济南府志》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蒋由天津调任济南府知府,一上任便讨要府志披览,当得知济南无府志时大为感叹。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蒋聘请唐梦赉设馆修志。唐梦赉将自家房舍“志壑堂”辟为志馆,开始纂修《济南府志》。唐梦赉,字济武,号岚亭,别号豹襶,济南府淄川县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顺治八年由庶吉士改授翰林院检讨,次年罢官归里。一生勤于著述,主要有《志壑堂集》、《借楼小集》、《林皋漫录》等。除唐梦赉外,先后参加府志编修的还有毕际有(字载积,淄川人,贡生,曾任扬州府通州知州)、张绂(淄川人,贡生)、毕盛巨(淄川人,贡生)以及淄川县儒学生员李尧臣、韩维垣、韩若愚等14人。唐梦赉等9人担任纂修,6人负责校正,唐梦赉为总纂。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底始,编纂者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至翌年六月即完成初稿,用时仅半年。在编修过程中,他们广泛征集素材,从经史子集、新旧通志、济南府所辖30个州县的地方志书,到野史、口碑,无不详细考证;对山水志等,则亲自考察。另外,康熙时济南名士、诗人王苹等所撰《济南府志稿》,也为唐梦赉等提供了丰富的修志素材。《济南府志》成稿后,又送请当时的诗坛盟主王士鍃予以校正。另外,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月,山东布政使卫既齐调任京兆顺天府尹,临行前,又与蒋、唐梦赉等对府志稿进行了修订。康熙《济南府志》共54卷,篇目设置主要借鉴贾汉复主修的《河南通志》和《陕西通志》,全志设8门,门下设目,卷首绘有城舆、山水等图。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刊刻印行。现未见其他版本。全国各主要图书馆均有藏书。

 
2清道光《济南府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济南府知府王赠芳设立志局,令各州县提供府志采访册,同时邀请济南府邹平县的成贑、成琅两兄弟续修济南府志。由王赠芳任总辑,成贑、成琅任纂修。成贑兄弟于道光十三年二月来到济南,半年后定出府志凡例、篇目。恰逢王赠芳奉调云南盐法道,王在赴任途中还认真审定凡例,将篇目的12门析为16门,并增加兵防志。次年正月,泰安知府王镇调任济南知府,按惯例担任府志总辑,负责领导纂修府志。道光十五年(1835年),府志初稿编成,成贑兄弟辞归故里。王镇于次年四月重设志局,对府志初稿进行修订、补校。参加修订补校的有:邹淦,浙江杭州人,曾任山东莘县知县;冯云,江苏南通人,曾任山东曲阜县知县;李同,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曾任泺源书院监院、博兴县儒学教谕;冯沆,顺天(今北京)大兴人,候选教谕;冷,顺天大兴人,廪生。道光十八年腊月完成复校,前后历时6年。道光《济南府志》在修纂过程中,人员局址几经变迁,费尽周折。在复校中边校边刻,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版完毕印刷成书。道光《济南府志》共72卷,设32目,计180余万字。资料除来源于通志、府志、县志等各类文献资料外,主要依据各州县报送的采访册,因此与康熙《济南府志》相比,体例更为完备,目类、字数大为增加,资料更加充实、详尽。全国各大图书馆均有藏书。
 
二、济南的历史沿革
 
综述:
  在济南市章丘发现了4处距今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而后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就多达8处;再后来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更是充分的说明了济南境内早期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其中,以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最为显著,在龙山文化遗址内的岳石文化遗址,现已被确定为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济南东面是齐国,西面是鲁国,位于两国交界之处,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但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齐国,时称泺邑,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为历下邑。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代表人物便是著名的大思想家邹衍和著名医学家扁鹊。
  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济南当时称为历下邑,属济北郡辖制。汉朝初期,设立了济南郡,济南一名便由此出现,郡治设于东平陵,西汉文帝时又将济南改郡为国。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晋朝,济南的郡治才迁到今济南市市区所在地--历城。
  济南这个名字最初来源是因为它位于济水(河流)之南,(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时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一样),是一个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古时所说的济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汇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现在的济南北部,由于年代久远,它的河道已被现在的黄河河道所侵蚀,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隋唐时期,济南郡改称齐州,治所仍在历城,直到宋徽宗政和六年,济南升为府,改齐州为济南府。北宋末期,金人南下,取得济南,建立了金人政权,仍为济南府,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由此便奠定了济南的经济地位。
  明朝开始,济南成为山东的首府,由此开始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清朝延续明朝所制,济南仍为山东省治。
  鸦片战争后,济南被列强侵占,一度沦为殖民地。
      1904济南年开埠通商,是我国内陆城市开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
  民国时期,改府为道,1914年称为济南道,1929年才在此设立济南市。现代意义上的济南市正式形成。但辖区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济南一直就是山东省的政治中心,但直到1994年后,济南市的行政区划才趋于稳定,成为副省级城市。
  济南自古民风朴实,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黄海,背依中原,南连华东,北达平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详述:

(一)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起始于战国时期),以郡统县。

I 秦朝的政区
1)都城咸阳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
2)立国之初,设立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南越地,置南海  桂林  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又陆续分析内郡:东海  常山  济北  胶东  河内  衡山等。
郡  名       治      所
                古  名   今 地
薛    郡      鲁    县      山东曲阜
东    海      郯    县      山东郯城西南
齐    郡      临    淄      山东淄博市东
琅    琊      东    武      山东诸城
 
II 秦朝的县近千个
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郡设守(主持民政)、尉(主持军事)、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2.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县令、县长之下设县丞、县尉等佐属官员。
 
(二)西汉
 
I 西汉的政区
一级政区:郡(国)
  西汉初年有60多个郡。公元2年共103郡、国[2]。
二级政区:县(侯国、邑、道)
  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
  公元2年,共有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2]。
行部(又称刺史部):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首都地区以外的郡国划分为13区(正式名称为部)。每部派刺史一人,巡视吏治,称为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刺史所负责的那个区域称为刺史部,共13个刺史部,又称13州。
  公元前89年,把首都长安附近的7个郡划为一区,置司隶校尉部。至此共有14个区。
  但此时的刺史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刺史每年有固定时间巡视,岁末向丞相奏事,平时无固定驻地。
 
豫州刺史部[ 5]:颍川郡(20)  汝南郡(37)  沛  郡(37)  梁  国( 8)  鲁  国(8)
兖州刺史部[ 8]:陈留郡(17)  山阳郡(23)  济阴郡( 9)  泰山郡(24)  东  郡(22)  城阳国( 4)  淮阳国( 9)  东平国( 7)
徐州刺史部[ 6]:  琅邪郡(51)  东海郡(38)  临淮郡(29)  泗水国( 3)  广陵国( 4)  楚  国( 7)
青州刺史部[ 9]:  平原郡(19)  千乘郡(15)  济南郡(14)  北海郡(26)  东莱郡(17)  齐  郡(12)  淄川国( 3)  胶东国( 8)  高密国( 5)
 [ ]里数据为刺史部/校尉部所辖郡国数目,()里数据为郡国所辖县(侯国、邑、道)数目。
 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II 西汉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郡  长官最初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
  国  
       县  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三)东汉
州  名(或都护府)    治       所              大  致  范  围                       所  辖  郡  国
                    古 名    今    地
徐  州          郯  县   山东郯城      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东海郡  广陵郡 琅邪国
                                                                                               彭城国 下邳国
青  州          临  淄   山东淄博市          山东北部                   平原郡 东莱郡 济南国
                                                                                               乐安国 北海国 齐国
兖  州          昌  邑   山东金乡西北  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  陈留郡 陈郡 泰山郡
                                                                                               山阳郡 济阴郡 东平国
                                                                                               任城国 济北国

(四)三国
魏国:司隶州、雍州、豫州、冀州、兗州、徐州、青州、荆州(北)、扬州(北)、凉州、并州
冀州 治邺    赵郡、钜鹿、安平、渤海、河间、清河、中山、常山、魏郡、平原、乐陵、  阳平、广平
兗州 治鄄    陈留、东郡、济阴、山阳、任城、东平、济北、泰山
徐州 治彭城  下邳、彭城、东海、琅邪、广陵、东莞
青州 治临淄  齐郡、济南、乐安、东莱、城阳
吴国:荆州(南)、扬州(南)、交州、广州
蜀国:益州、梁州,好像本来没有梁州之说,本应属于益州,是蜀国自己设立的。
 
(五)西晋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州,公元291年增设十二州,307年又增设湘州。
州  名      治        所                   辖  境
           古  名   今    地            郡 国   县
兖       廪  丘   山东郓城西北    8     56
 
豫       陈  县   河南淮阳           10     85
 
冀       信  都   河北冀县           13     83
青       临  淄   山东淄博市东    6     37
 
徐       彭  城   江苏徐州市        7     61
 
(六)东晋资料缺

(七)十六国
南  燕   鲜  卑   广  固   山东青州市北
 
(八)南北朝
 
朝代       都       城                     疆    域
          古名   今    地 
北魏 平城  山西大同          北至大漠,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河,南至淮河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邺县  河南安阳市北  洛阳以东北方各省
 
西魏 长安  陕西西安市      洛阳以西北方各省
 
北齐 邺县  河南安阳市北  同东魏
 
北周 长安  陕西西安市    同西魏
 
北魏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鲜卑拓跋氏于公元386年恢复代国,同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
称帝,439年统一北方,定都平城(山西大同)。
    公元450年北魏大举南伐,进入全盛时期。孝文帝时北魏政府推动鲜卑人与汉人融合,迁都洛阳,改王族姓
氏为元。但后来北魏政府歧视北方军镇居民,引起了六镇之乱。军队将领趁机扩充权势。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被迫迁都长安,依靠宇文氏建立西魏。另一位将领高欢在洛阳拥立孝静帝,并迁都
邺,是为东魏。北魏分裂。
下表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作为标准,共41州11军镇。
标准年份:北魏太和21年(497AD)
州名    州府    今属
南兖州  涡阳    江苏下邳
兖州    瑕丘    山东兖州
青州    广固    山东青州
齐州    历城    山东济南
徐州    彭城    江苏徐州
南徐州  宿预    江苏睢宁
南青州  东安    山东沂水
光州    东莱掖  山东莱州
济州    碻磝城  山东聊城

(九)隋朝资料缺

(十)唐朝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辖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河南道   洛  阳   河南洛阳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汴  州   河南开封    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十一)五代十国资料缺

(十二)北宋
 
北宋分全国行政为二十四路,军事为三十一路
京 东 东 路   郡县沿革起止时间:建隆元年至绍兴十一年
          太平兴国七年(982)置淮阳军;
          至道三年(997)定天下为15路,为京东路,治宋州,以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
              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来属;
          景德三年(1006)置清平军、宣化军;
          熙宁二年(1069)废清平军;三年(1070)省宣化军,七年(1074)分置京东东、西二路,东路治青州,以青
              州、淄州、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徐州、淮阳军来属;
          元丰元年(1078)析徐州改属京东西路,并析京东西路齐州来属;
          政和六年(1116)升齐州为济南府;
          建炎年间沦于金国,废。
济南府:上,济南郡,德兴军节度。初为齐州,熙宁七年(1074)属京东西路,元丰元年(1078)来属京东东路;政和
        六年(1116)升为济南府。
  历城县:紧,倚。
  禹城县:紧。
  章丘县[清平军]:中。景德三年(1006)于章丘县置清平军,熙宁二年(1069)废清平军,以知县兼清平军使。
  长清县:中。至道二年(996)徙治刺榆。
  临邑县:望。初为"中县",建隆三年(962)徙治孙耿镇,后仍徙治旧县城;政和元年(1111)升为"望县"。
  临济县:咸平四年(1001)省入邹平、章丘二县。
宋代部分地名考
 临淄县: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  章丘县:今章丘市绣惠镇;  邹平县(旧治):今邹平县韩店镇孙家村;
 邹平县(景德徙治):今邹平县韩店镇旧口村;   长清县(旧治):今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国庄村卢城洼;
 临邑县(建隆徙治):今济阳县孙耿镇;
 千乘县:今广饶县;        胶西县:今胶州市;     氶 县:今枣庄市峄城区峄城镇;
 黄 县:今龙口市黄城镇;     胶水县:今平度市;     淮阳军/下邳县:今睢宁县古邳镇下邳村;
 高苑县:今高青县高苑镇;     长山县:今邹平县长山镇; 
 临济县:今章丘市黄河乡临济村

有关郡县的一些内容:
   宋朝的府州分为九个等级,并依治理难度分成剧郡、闲郡两类;主官京府为府尹、府为知府、州为知州:
     (1)京府      (2)次府      (3)辅州      (4)雄州      (5)望州
     (6)紧州      (7)上州      (8)中州      (9)下州
   军、监同下州的只有一个等级,视同下州;主官军为知军、监为知监:
     同下州
   县分为十个等级;主官为知县:
     (1)赤县      (2)畿县      (3)次赤县      (4)次畿县      (5)望县
     (6)紧县      (7)上县      (8)中县        (9)中下县      (10)下县
   军(属府州)不分等级,主官为军使,俱以知县兼任。
   监(属府州)不分等级,主官为知监,一般不辖实土,负责铸钱、盐务、矿务、竹园、养马等事务。
 
(十三)辽
 
辽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根据《辽史·地理志》。
辽分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
上京道 治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东南波罗城),辖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 治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辖原奚族本土。
东京道 治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原东丹国地区。
南京道 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辖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长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 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辖今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
1007年辽圣宗建中京大定府,自临潢迁都于此。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

(十四)金
 
金地共分十九路
路  名                      管    辖    区    域
                      府                                  州
山东东   益都、济南   滨、沂、密、海、莒、棣、淄、莱、登、宁海、潍
 
山东西        东平         济、徐、邳、滕、博,兖、泰安、曹等州
 
 
(十五)元朝
 
中书省·山东东西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置益都路行中书省;
                  中统三年(1252)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驻河间路;
                  至元三年(1266)废益都路行中书省;
                  至大二年(1309)河间、东平、东昌、济宁四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直属中
                      书省,徙治益都路;
         至正六年(1344)兼都元帅府,十七年(1357)改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元初置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驻济南路;
           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置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上。金济南府属山东东路。元初升济南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置济南府。
   录事司:
   历城县:中,倚郭。
   章丘县:上。
   邹平县:上。金属淄州。至元元年(1264)改属济南路。
   济阳县:中。至元二年(1265)割临邑县新市镇来属,并置长官司直属济南路。
  棣 州:上。金属山东东路。元初升滨棣路,中统三年(1262)改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1265)复降棣州,改
     属济南路。
   厌次县:中,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司候司入县。
   商河县:中。
   阳信县:中。
   无棣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沧州无棣县入乐陵县、棣州;寻以省入棣州之三乡置无棣县,属棣州。俗称
      “东无棣”。
  滨 州:中。金属山东东路。元初改属滨棣路,至元二年(1265)改属济南路。
   渤海县:中,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司候司入县。
   利津县:下。
   沾化县:下。

关于元代路府州军县的等级介绍:
1、元朝的路,除都城所在的路以外,分为上下两等。至元二十年(1683)规定:人户数在十万户以上的路为上路,
  不及十万户的为下路;位于交通要道的路人户数不足十万户,也定为上路。
2、元朝的府,不分等级。
3、元朝的州,分为上中下三等。北方和四川地区,至元三年(1266)规定:人户数在一万五千户以上的州为上州,
  在六千户以上的为中州,不及六千户的为下州;南方地区(南宋降元时管辖的地区),至元二十年规定:在五万
  户以上的州为上州,在三万户以上的为中州,不及三万户的为下州。
4、元朝的军,不分等级,视同下州。
5、元朝的县,分为上中下三等。北方和四川地区,至元三年规定:人户数在六千户以上的为上县,在二千户以上
  的为中县,不及二千户的为下县;南方地区,至元二十年规定:在三万户以上的为上县,一万户以上的为中县,
  不及一万户为下县。
6、警巡院/录事司,在路治设置,管理城中人户数,不分等级,两京设警巡院,诸路设录事司。城中人户数过少
  的路不置录事司,由倚郭县负责管理。

关于金代的诸军节度使和元朝的诸路总管府的一点解释:
  金代的州分为三类: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其中节镇州设节度使为行政长官,所有的节度使都有军名,
如保州是顺天军节度使、徐州是武宁军节度使等,简称为顺天军、武宁军等。《元史·地理志》混淆,所以出现
“宋为某州,金为某某军,元复为某州”的行文,实际上,该州从宋朝起就没更过名。
  元朝的路都带有一个总管府的名字,称为某某路总管府,一般人读后不知是路还是府。实际上是路,本文为
了防止混淆,所有的路后面都不加总管府三字;对于军民总管府则加军民府三个字;对于宣慰司、宣抚司兼总管
府的,则加宣慰司、宣抚司。
  关于这一原因,源于金代。金代诸路的行政长官为总管,而总管兼任治所所在府的行政长官,所以路治所在
的府就称为某某路总管某某府,简称为总管府;而非路治所在的府称则散府,行政长官为府尹。
  元初的路,继承了金代的路,如金代的中都路总管大兴府,元初尚称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可以简称为燕京路
总管府。后来元朝大量增设新路,诸路直接辖县,因此将路名与府州名合一,就一般采用府名或更用新名了,燕
京路总管大兴府后来更名为大都路总管府,至此总管府仅仅为一个名字,失去了任何实质意义。
  而消灭南宋后,由于南宋一州一县的人口远远多于北方一州一县的人口,所以元朝在南方基本上是一州设一
路,路的地位至此彻底发生变化,行省取代路成为第一级政区。
 
(十六)明朝
 
明朝政府除南、北直隶以外,分设十三个布政使司(俗称“省”)
山东布政使司:元属山东行中书省,部分直属中书省。
    吴元年(1367)济南路、益都路、济宁路、东平路分别改置济南府、青州府、济宁府、东平府;
    洪武元年(1368)东昌路改置东昌府,般阳路降淄川直隶州,莱州升莱州府,宁海直隶州、德州直隶州、高唐直
        隶州分别降散州;
    同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济南府,辖济南府、东昌府、青州府、济宁府、东平府、莱州府、淄川直隶州、泰安
        直隶州、曹州直隶州、濮州直隶州、冠州直隶州、恩州直隶州;同年北平府、永平路来属;
    九年(1376)山东行省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济南府:元为济南路。吴元年(1367)改置济南府,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
    历城县:倚郭。东北有堰头镇巡司。
    章丘县:
    邹平县:
    淄川县:元为般阳路倚郭。吴元年(1367)般阳路降为淄川直隶州①,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淄川州
            废,县改属济南府;九年(1376)升县为淄川州,十年(1377)复降为淄川县。
    长山县: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新城县: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齐河县:元属德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齐东县:元属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
    济阳县:
    禹城县:元属曹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临邑县:元属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
    长清县:元属泰安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东南有石都寨巡司。
    肥城县: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青城县:元属河间路。洪武二年(1369)省入邹平、齐东二县;十三年(1380)复置青城县,改属济南府。北有大
            石关巡司,后废。
    陵  县:元为陵州[无倚郭]属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降为陵县,改属济南府;二年(1369)改属德州,七年
            (1374)省入德州,并徙德州来治;十三年(1380)于故德州另置陵县,仍直属济南府。
  泰安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降为散州,改属济南府,并省倚郭奉符县入州;城西
          有泰安巡司。
    新泰县:西有上四庄巡司。
    莱芜县: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二年(1369)复改属泰安州。
  德  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降为散州,改属济南府,并省倚郭安德县入州;七年(1374)省陵县入州,
          并徙治故陵县。
    德平县:
    平原县:
  武定州②:元为棣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厌次县入州;六年(1373)更名乐安州,宣德元年(1426)更名武定州。
          东南有清河巡司。
    阳信县:
    海丰县③:元为(东)无棣县。洪武六年(1373)更名海丰县。东北有大沽河口巡司。
    乐陵县:元属河间路沧州。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二年(1369)自咸平镇徙治富平镇,同年改属棣州。西
            北偏西有旧县镇巡司。
    商河县:
  滨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渤海县入州。
    利津县:东北有丰国镇巡司。
    霑化县:东北有久山镇巡司。
    蒲臺县: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滨州。

(十七)清朝
 
全国分为十八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一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旗盟。
山东省:沿明制,为省。省治济南府。
山东巡抚: 顺治元年(1644)设山东巡抚,驻济南府;九年(1652)领全省;
      乾隆八年(1741)加提督衔。
山东布政司:初沿明制,设山东布政司左、右布政使,驻济南府;康熙六年(1667)只设布政使。
山东按察司:初沿明制,设山东按察司,驻济南府;
      宣统二年(1910)改设山东提法司。
济东泰武临道:康熙九年(1670)置济东道,驻济南府,无所属;十三年(1674)济南府、东昌府聊城等九州县来属;
         移驻德州;十八年(1679)复移驻济南府;五十八年(1719)东昌府全境来属;
       雍正二年(1724)增领武定州/武定府、滨州、泰安州/泰安府;八年(1730)增领濮州、高唐州;十二
         年(1734)东平州来属;同年滨州、高唐州降;十三年(1735)濮州、东平州降;
       乾隆四十一年(1776)增领临清州,更名济东泰武临道。
济南府:冲繁难,首府。
 历城县:冲繁难,倚郭。
 章邱县:繁疲难。明章丘县,雍正三年(1725)更名。
 邹平县:疲。
 淄川县:简。
 长山县:简。
 新城县:简。
 齐河县:冲繁难。
 齐东县:疲难。
 济阳县:疲难。
 禹城县:冲。明属府,雍正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府。县丞驻禹城桥。
 临邑县:简。明属府,雍正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府。
 长清县:冲繁疲难。明属府,雍正二年(1724)改属泰安直隶州,十二年(1734)复属府。县丞驻章夏镇。
 陵 县:简。明属府,雍正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储。
 德 州:冲繁难。州判驻边临镇。
 德平县:难。明属德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平原县:冲。明属德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府。

附注:
1、总督制:
    清代将明代临时派遣性质的总督、巡抚发展成地方常设机构,总督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位在巡抚之上,秩正二品。清代总督之设已完全成为定制,总督为统辖一省或数省军政、民政的封疆大吏,同时为了便于节制指挥地方部队和督察本省文武官员,总督例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巡抚和河道、漕运总督则例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清代总督还有“部堂”、“总制”等俗称。清初总督数额及辖区还不固定。到乾隆年间始成定制,共设置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两广、云贵、四川八总督,直隶、四川总督兼巡抚,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清前期的总督,在军、政、财务及人事各方面,多受中央牵制。一切较大的政务都须奏报皇帝,受旨而行,偶有越轨,立遭法办。且多由满人担任,汉人难以染指。太平天国革命后,清廷中央政权实力削弱,为加强地方政权以巩固其统治,督、抚的权力皆有增加,总督可以“综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全权负责辖区内的重要事务。汉人也往往被任命为总督。清末,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
2、冲繁疲难 
    清代将冲繁疲难四字考语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按照雍正时的解释是: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县的等第高,字数就多,反之,字数就少。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县称为“最要”或“要”缺,一字或无字的县称为“简”缺,三字(有冲繁难、冲疲难、繁疲难三种)为“要”缺,二字(有冲繁、繁难、繁疲、疲难、冲难、冲疲六种)为“要”缺或“中”缺。[摘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周振鹤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11月第1版,第147页]
 
(十八)民国详细资料缺
 
       民国初年,废除府州厅一级,实行三级制。在废除府、州、厅后,“道”仍继续保留,作为介于省、县之间的行政单位,以补因省地区过大,辖县较多,统治不易的困难。
       每道辖县的数目,各因其人口的疏密及政务的繁简而定,有的多至三十余县,少的十余县不等。
       1914年,全国共设有九十二道,后续有增置。省的长官称督军,道称道尹,县称县知事。地方行政区划成为省、道、县三级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全市面积为175平方千米,设城内一、二、三区,城外一、二、三区,商埠一、二、三、四区,共10个区。
  1938年,日军侵占济南后,划为11个区,称城内东区、城内西区、城外东区、城外西区、商埠东区、商埠西区、商埠中区、东乡区、南乡区、西乡区、北乡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为11个区,总面积177.62平方千米。

 
(十九)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解放时辖11个区。1949年3月,将一、二区合并为城区。1951年4月17日,撤销直属乡,设立郊六区。
  1955年9月8日,调整济南市区划并变更区名。将第一、二区合并,改称历下区,因位于历山(今千佛山)之下而得名;第三区改称泺源区,因趵突泉(泺水之源)在辖区内而得名;第四区改称天桥区,以辖区内纵跨京沪、胶济两铁路之天桥而得名;第五区改成市中区,因地处市区中部而得名;第六区改称槐荫区,以辖区内槐荫街及古之大槐树庄而得名;郊一区至郊五区依次改称黄台区、北园区、段店区、药山区、玉符区;撤销郊六区。
  1956年7月16日,撤销泺源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入天桥区、历下区、市中区;撤销北园区、黄台区、段店区、药山区、玉符区、梁家庄直属乡,与泺口镇及历城县划入的七个乡一并设立15个乡和泺口镇,隶属郊区。
  1957年12月25日,撤销济南市郊区建置,所属16个乡(镇)并入历城县,历城县归划济南市。
  1958年9月15日,章丘县、长清县划归济南市。同年10月30日中共山东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泰安专区,将新泰县、莱芜县、宁阳县和泰安市划归济南市。
  1959年9月,平阴县、肥城县划归济南市;新泰县孙村人民公社和汶南人民公社的一部分地区划出,设立新汶市,仍归济南市管辖;撤销长清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入历城、肥城和平阴县。1959年12月7日,撤销市中区,将原市中区所属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归历下区;将8个街道办事处划归槐荫区。同时将市区周围的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及职工家属宿舍等64个单位分别划入天桥区、槐荫区;新建市东区,管辖历下区以东、郭店以西地区的企业、机关、学校等67个单位。
  1960年1月22日,平阴县划归菏泽专区。同年6月18日,恢复市中区;市东区与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合并,建立东郊区;历城县西郊、北园人民公社划归市区。调整后,济南市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东郊5个区,并称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改称分社。
  1961年4月18日,恢复长清县建制,重建泰安专区,将新泰、莱芜、宁阳、肥城、长清、章丘、泰安、新汶8个县(市)划归泰安专区。同年5月,撤销济南市东郊区,并将原属市区管辖的东郊、西郊、北园人民公社划归历城县。
  1978年11月17日,章丘县、长清县划归济南市。
  
  1980年3月,根据山东省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14日的批复,重设济南市郊区。其区域范围仍按1965年国务院批准的范围(东至韩仓,西至玉符河,北至黄河,南至石房峪)划定。调整后,济南市共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郊区5个区和历城、章丘、长清3个县。
  198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历城县、章丘县、长清县和郊区,原则上以原公社方域设区(郊区设办事处),以原管理区为方域建立乡(镇)。调整后,共设31个县辖区,6个郊区辖办事处,共157个乡、23个镇。各县(区)区划情况:
  历城县 设遥墙、唐王、董家、港沟、孙村、彩石、邵而、十六里河、仲宫、柳埠、西营11个区,遥墙、杨史道口、东大郭、河套、鸭旺口、唐王、娄家、老僧口、崔家、张而、山头、温家、港沟、章灵丘、章锦、邢村、西坞、东梧、孙村、西顿邱、西芦、白谷堆、庄科、彩石、宅科、大龙堂、虎门、邵而、郑庄、渴马、党家庄、十六里河、吴家、兴隆、涝坡、二仙、泉泸、锦绣川、邱家、尹家店、高而、柳埠、突泉、阎家河、李家塘、窝铺、西营、大南营、枣林、红岭、龙湾、大水井52个乡,董家、仲宫2个镇。
  章丘县 设黄河、水寨、刁镇、平陵城、宁家埠、相公庄、普集、胡山、埠村、文祖、垛庄11个区,吕家寨、北大寨、北房、高官寨、中孟、黄家、苑李、张家村、高桥、山河、任家道口、旧军、漯河崖、朱家、辛寨、党家、李官、龙山、辛店、李福、宁家埠、荐家、张码、白云湖、相公庄、郝庄、大魏李、小康、黉塘岭、祖营坞、官庄、杨官、阎满、许家河洼、陈家朴庄、阎家岭、张家庄、孟家峪、田家柳、三角湾、北曹范、南曹范、鹅庄、山后寨、旭升、三元、大寨、东张、横沟、南明、横河、赵庄、官营、垛庄54个乡,明水、枣园、绣惠、水寨、刁镇、普集、埠村、文祖8个镇。
  长清县 设平安店、崮山、归德、五峰山、张夏、孝里、双泉、马山、万德9个区,后王、新李、小王、崮山、王府、大彦、国庄、李官庄、翟庄、小屯、**村、坦山、黑峪、庄家庄、纸坊、青杨、黄家峪、宋庄、胡林、广里、马岭、双泉、北傅、尹庄、马东、漩庄、季庄、史家庄、武家庄、石胡同、界首31个乡,城关、平安店、归德、张夏、孝里、万德6个镇。
  郊 区 设西郊、华山、东郊、北园、吴家堡、姚家6个办事处,大金、红庙、于家、周王、华山、前张、北辛、坝子、卧牛山、大辛、冷水沟、滩头、药山、吴家堡、邹家、刘家、西王、孟家、牛旺、八里洼20个乡,洪家楼、王舍人、北园、泺口、姚家、七贤、段店7个镇。
  1985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平阴县划归济南市。平阴县设平阴、栾湾、玫瑰、孙村、孝直、东阿、旧县、洪范8个区,博士、三湟、毛铺、安城、庄科、夏沟、站西、子顺、李沟、陈老、前大峪、店子、展洼、亓集、湿口山、白塔、太和、旧县、吉城、尹村、洪范池、石碑子、阎庄23个乡,平阴、栾湾、刁山坡、孔村、孝直、东阿6个镇。调整后,济南市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郊区5个区和历城、章丘、长清、平阴4个县,总面积5775平方千米。
  1985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县辖区和郊区辖办事处,原则上以区(办事处)的方域设立乡(镇)。原180个乡、29个镇,划为25个乡、42个镇。总面积5775平方千米。全市共设49个街道办事处,544个居委会;25个乡,42个镇,2779个村委会。
  历下区 面积24平方千米。设东关、钟楼寺、明湖路、泉城路、趵突泉、正觉寺、司里街、解放阁、文化东路、千佛山、解放路、东门、建筑新村13个街道办事处,146个居委会。
  市中区 面积13平方千米。设经二路、经七路、大观园、馆驿街、共青团路、岔路街、四里村、西青龙街、二七新村、魏家庄、杆石桥、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14个街道办事处,171个居委会。
  天桥区 面积15平方千米。设制锦市、刘家庄、北坦、陈家楼、纬北路、天桥东街、堤口路、宝华街、官扎营街、无影山、工人新村北村、工人新村南村12个街道办事处,121个居委会。
  槐荫区 面积13平方千米。设五里沟、经三路、西市场、南辛庄、振兴街、营市街、中大槐树、北大槐树、道德街、青年公园10个街道办事处,106个居委会。
  郊 区 面积418平方千米。设洪家楼、姚家、北园、王舍人、段店、七贤、华山、吴家堡8个镇,辖369个自然村,297个村委会。
  历城县 面积1417平方千米。设仲宫、董家、遥墙、郭店、唐王、孙村、港沟、柳埠、西营、十六里河、党家庄11个镇,彩石、锦绣川、高而3个乡,辖845个自然村,629个村委会。
  章丘县 面积1855平方千米。设明水、水寨、埠村、绣惠、刁镇、普集、文祖、枣园、龙山、垛庄、相公庄11个镇,黄河、高官寨、白云湖、宁家埠、山后寨、阎家峪、辛寨、党家、旭升、官庄、曹范11个乡,辖1030个自然村,872个村委会。
  长清县 面积1120平方千米。设城关、归德、万德、崮山、孝里、张夏、平安店7个镇,五峰山、武家庄、双泉、马山4个乡,辖743个自然村,610个村委会。
  平阴县 面积900平方千米。设平阴、孝直、东阿、孔村、刁山坡5个镇,安城、旧县、店子、玫瑰、栾湾、洪范池、李沟7个乡,辖421个自然村,371个村委会。
  1987年4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郊区和历城县建制,设立济南市历城区,以原历城县的行政区域和郊区的洪家楼镇、华山镇、王舍人镇为历城区行政区域。将原郊区的北国镇划归天桥区管辖,七贤镇划归市中区管辖,段店镇、吴家堡镇划归槐荫区管辖,姚家镇划归历下区管辖。调整后,济南市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历城5区和章丘、长清、平阴3县。市区面积1943平方千米。
  1988年11月11日,撤销历下区科院路街道办事处,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撤销历下区花园路街道办事处,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设立市中区舜玉路街道办事处。
  1989年9月29日,设立济南市槐荫区匡山、段店北路、张庄路三个城市街道办事处。
  1989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原属德州地区的济阳、商河两县划归济南市,原齐河县的靳家乡、大王乡和桑梓店镇划归济南市历城区。同月2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商河县奎台乡划归德州地区乐陵市。调整后,济南市总面积为8227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119平方千米。
  1990年1月1日,商河县的奎台乡划归乐陵市管辖;济南市历城区桑梓店镇的油坊赵和大漠刘两村划归齐河县焦斌屯乡管辖。桑梓店园林场地段,齐河县与历城区以李家岸干渠东坝顶中心线向东100米为界。
  
  1992年3月1日,撤销章丘县,设立章丘市(县级),行政区域不变,由山东省直辖,济南市代管。
  1994年2月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1996年1月13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平阴县的旧县乡划归泰安市东平县。
  2000年,济南市行政区具体调整方案为:1.历城区的党家庄、十六里河两镇整建制划归市中区管辖;2.历城区的桑梓店、大桥两镇和靳家乡整建制划归天桥区管辖。调整后市中、天桥两区的区域面积分别是调整前的5.3倍和4.4倍,人口分别净增10.4万和7.8万。市内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四区由原来的389平方千米扩大到784.6平方千米。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济南市总人口5921891人。其中:历下区 582520 市中区 572141 槐荫区 396846 天桥区 570296 历城区 878131 长清县 506579 平阴县 344386 济阳县 518879 商河县 574789 章丘市 977324 (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
  2001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清县,设立济南市长清区。截至2001年12月31日,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千米。辖5区1市4县,146个乡(镇、办事处),479 4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569.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2.2万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54个街道、65个镇、27个乡,487个社区居委会、4658个行政村。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千米。辖6区3县1市,146个乡(镇、办事处),5144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5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5.8万人。
  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千米。辖6区3县1市,146个乡(镇、办事处),5144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58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7.2万人。



365比分网址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我要投稿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山东济南吴氏家族
    发表评论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