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365比分网址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全芳备祖》编者的姓氏、里籍及成书过程之考析
作者:许尚枢、张立道    信息来源:吴氏QQ群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17 |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 投稿

 

农业出版社于1982年以日本藏宋宝祜刻本与国内抄藏本合为全璧,影印出版了有“世界第一部植物学辞典”之誉的《全芳备祖》(以下简称《全》)上下册,列为《中国农学珍本从刊》第一种。
关于《全》的编者,原不成问题。宋刻本在每卷书题前,均冠以“天台陈先生类编”,正文前均题“江淮肥遯愚一子陈景沂编辑”、“建安祝穆订正”等字样。《四库提要》即依此著录。新版《全序》乃据以定以“(陈)咏字景沂,号肥遯,又号愚一子,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而述及编者生平时仅引其自序“束发习雕虫,弱冠游方外。初馆西浙,继寓京庠、姑苏、金陵,两淮诸乡校”等数语而已。民国10年(1921)编篡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亦如此。
然而,民国《台州府志·艺文略》却说:“《全芳备祖》,宋陈咏撰。咏,黄岩人,今隶太平(按,太平为温岭旧称)。”并认为《绛云楼书目》作淮淝人、《四库提要》作天台人“皆未的”。
根据现存史料《全》的编者的里籍问题牵涉到编者的姓氏与成书等一系列问题,不能不作一番考析。
群言瞀乱何所折衷
民国《台州府志》定《全》的编者为温岭人。期依据是《泾岙陈氏宗谱》(以下简称《陈谱》)。泾岙,又作晋岙,在温岭北郊,旧属黄岩。
但是,《陈谱》的可靠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其一,《陈谱》称五代后晋时迁入,“历宋元明三朝谱籍无可考,在清乾隆壬子(1792)始一修,道光甲辰、同治壬申、光绪甲辰相继重修。先是嘉庆间,陈氏宗祠毁于火,图谱同付诸灰烬,故光绪谱承道光、同治之后,仅叙自二十五世始。今议重修,孝补因其族有徙居天台者,乃走数百里,得其所藏旧籍实灵残本,自一世至二十五世完整无缺。携归补订。”(民国庚辰《陈谱》序)800多年始一修宗谱,既不合常情,也难有信史。
其二,再看看族裔对《陈谱》有关《全》编者的记载的质疑。
《陈谱》的记载云:讳咏,字景沂,号江淮肥遯,娶某氏,生二子:天佑、天益,生卒年并阙,葬霓岙山。公博通群书,有经济才,尝品类花木颠末,著书一编,名曰《全芳备祖》。高宗南渡(按,1127年),上复仇书。晦庵先生建闸迂浦,睹其遗文,叹曰:“学博而文赡,言直而理充,洵一代之老成欤。
这段文字以及《陈谱》中对咏之子天佑(多助)孝宗时特赐迪功郎,卒于开禧二年(1206),咏之玄孙绍先生于淳祐甲寅(1254)的记载,与《全》书所收署为宋宝祐丙辰(1256)陈景沂自叙一文,造成子孙时代颠倒的笑话。
因此,当《陈谱》一修时,温岭同姓陈为霖特撰《景沂公全芳备祖订讹记》以质疑:“又据《书录题解》有‘宝祐丙辰自叙’一语,疑公非高宗时人,驳去朱子所叹,并欲移上书在理宗时,群言瞀乱,何所折衷哉?及阅淳祐中(1244)陈氏坚所作《古园墓志》乃始释然。志载古园卒葬分时,知为实灵。其云高宗舟泊松门,朝臣集有家,公时侍先人云云,则上书非高宗时而何?若云理宗时,则古园尚卒在宁宗开禧二年(1206),距理宗宝祐隔四十余载,古园又寿八十余,无缘其父反后?”
到了民国29年(1940)五修《陈谱》时,帮助修谱的赵枚在谱序中更尖锐地指出:“自高宗南渡迄理宗宝祐历有四帝一百二十余年,何时代记载先后谬误若是之甚邪?”“岂有子孙曾玄先高曾祖尔而生者?”最后表示:“谱以叙昭穆,明世系,且有关桑梓征文考献之事,以待后之学者。”应刻说其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
由此可见,不能仅凭《陈谱》论定《全》的编者的有关情况。
出现新说雾障重重
1989年,笔者下乡访谱,偶见《天台吴氏宗谱》(以下简称《吴谱》)第十一世吴咏项下载:“讳咏,字景沂,号一愚,少明敏,博览群书,有经济之才,著作《全芳备祖》集,传于家。晦庵朱先生索隐得睹遗书,叹曰:‘余恨生不同时以领教’。时公尤(犹)以祖居不广,又创筑新第于本宅之前,堂宇八巷,方列井井,背山面水,规模巍焕。生于景祐乙亥八月十二日申时,卒于政和壬辰九月廿日戌时,寿七十有八。娶李氏,生于景祐乙亥八月十四日戌时,卒于元符庚辰三月十二日未时,寿六十有六。合葬乌岩山南园”。十分明显,这里吴咏(1035—1112)与《陈谱》中的陈咏同指《全》的编者,却是北宋天台人氏,与《全》序付刻时间,相差一个半世纪。于是关于该书编者就有大相径庭的3种情况:
姓名
时籍
年代
出处
吴咏
天台平镇三宅
北宋
《吴谱》
陈咏
黄岩晋岙(今属温岭)
南宋高宗
《陈谱》
陈景沂
天台
南宋理宗
《全》序
不免使人莫名其妙。
为搞清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先后访得的吴、陈两谱的有关世系加以对照。
二谱颇为相似,自宽以下如出一辙。自古以来,只有抄文章,而无抄他姓家谱以为己祖者。联系到《吴谱》始修于北宋元符己卯(1099),南宋景定庚申(1260)二修,元至正辛丑(1361)三修,明隆庆庚午(1570)四修,清康熙壬子(1672)五修,乾隆癸丑(1773)六修,嘉庆丙子(1816)七修,咸丰辛亥(1851)八修,光绪己丑(1889)九修,民国乙丑(1925)十修。而《陈谱》到清乾隆乙丑(1792)才始一修,结论只能是《陈谱》因袭了《吴谱》。这说明两者有血缘或者特殊的亲缘关系。然而,两者在代数与讳字上又有若干不同。真使人感到大惑不解,如坠五里雾中。
云收雾敛柳暗花明
为了索解个中之谜,我们不妨再顺着《吴谱》的世系往下探寻:
至言陪、宗遂谱线中断。那么,他们的后代到哪里去了呢?查《陈谱》之记载有:
宜仲一子善一廷章一言培—宗璲一士重一世傲 „„
言培,字晋卿,号泾松。配珠溪林氏。合葬阮岙口。生子二、女二。
《吴谱》断处,《陈谱》续之。这不正有力地说明泾(晋)岙陈氏是由天台吴氏改姓而来的么?这也正是吴两谱如此相似的原因所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言培除将名换了个偏旁,字亦改去一字,易“达”为“晋”,号则全改为“泾松”。“晋”、“泾”二字不正透露了他本人为迁泾(晋)岙的始祖吗?
改动祖谱用心良苦
如上所述,吴、陈二谱十分相似,然而并非相同,而且两者有造假之处。大体说来,《吴谱》之世系生卒可信,序、文则有假托者,《陈谱》因之,而迁泾岙后之生娶卒葬多可信。如此真伪交错,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增加了索隐解疑的难度。
关于咏的祖先,《吴谱》以武陵为始迁祖,《陈谱》以纯父为始迁祖。
据《吴谱》载,吴武陵(770—838),字父,一号龙门,太原人。迁寓京都,任太常博士。致仕后,游闽入浙,经仙居田头,复至天台南溪(今平镇路下裘),爱其山水,遂卜居焉。娶和氏(768—831),合葬南溪山西部。其玄孙中有道荣(869—?)出家天台庵顶山(广严寺),肉身一直保存到本世纪40年代。谱中有元和十年(815)二月一日吴武陵世爵朝议大夫敕,南宋邑人、朱熹高足潘时举题像赞。
据《陈谱》载,纯父本闽人,任石晋刑科给事中,契丹乱,乃衣道装南渡大江,由台州到黄岩,历迂浦,闻刘氏定鼎中原,遂留家焉。这里有两处疑点,一是无里籍,二是契丹战乱未及晋都河南,又何来改装南渡?对此,《陈谱》有后人墨笔眉批:“石晋都汴今河南,契丹之乱未及闻。当是仕石晋时寓汴,由汴渡江南来也。”
对照《吴谱》,陈纯父实即六世吴从政(900—967),字永端,号静翁,晋天福四年(939)任刑科给事中,敕命载谱中。从政有三子,长子元岳早夭,故由胞弟延祚(后转居太原)之子元扆(942—1004)入继为二子,其后又生三子元文(948—969)。他俩尚宋太宗公主,开附马府于潭头(今平镇岩头下官屋基维其故址),“兄弟驸马”之直匾犹存。元扆之子宽(968—1054),字严中,号德公,娶学士盛龙图之女,宋景德二年(1005)任解盐司,谱载敕令。
这些人到了《陈谱》中,驸马变作平民,讳字俱失,只剩下七一、七二的行辈;吴宽变作开一,字号虽同,官衔却换成了“福建盐运司干官”。而吴咏之父寿则成为由迂浦转迁晋岙之始祖。其后,又将《吴谱》中的第十九世言陪,改作《陈谱》中的第十七世言培。姓由吴易陈,又多以名讳改字,字、号改名讳。
《陈谱》又将《吴谱》中的官宦之士罗致于咏之下。如,咏玄孙有继先、惟质,惟烈为近支堂兄弟。《陈谱》以南昌教谕(改作黄学教谕)绍先(字惟烈)易惟质,并说他生于淳祐甲寅。而淳祐并无甲寅年。《陈谱》还因袭《吴谱》中所收题为《吴氏古园先生墓志》一文的内容而扩展之,而易撰者朱熹为状元陈坚,但历史上并没有这样一位状元。
《陈谱》的编者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改动祖谱呢?分析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迁徏时的处境考虑。吴氏既遭兵燹星散,改姓势在必行。陈氏是中国也是黄邑的大姓,分支颇多,改姓为陈,既不显眼,又易与当地陈氏叙谊睦族。自称来自闽地,不言州县,含糊其词,可免露了破绽。至于天台,则是讳莫如深。因为天台近在咫尺,兄弟驸马更是遐迩闻名,故干脆将二人讳字概行隐去,以免招惹是非。
二是为了突出传家之宝《全芳备祖》一书。在《吴谱》二修时(1260),《全》已以陈景沂的名义刻印,而吴氏并未知情,故谱上仅有“著作《全芳备祖集》传于家”与朱熹曾睹其书稿的记载。而在《陈谱》,既已改姓,难以皇亲官宦形诸图牒,只得将黄学教谕引为咏的直系血亲,《全》之付梓自当视作传家宝典,置其序于卷首,甚至改动祖谱以推迟的年代:先是在纯父之下加上“六一”和“秉二”两代,在“盛”与“议”之间加上“肇夫”、“质夫”;然后隐去咏及其子天祐的生卒,而在伪托状元定的墓志中,又将天祐的生卒由“1053—1143”推迟为“1116—1206”,并将撰写墓志的时间题作“淳祐四年(1244)”,以更接近《全》的
付印时间。
作假难免要露出破绽。《陈谱》说天祐“生卒失”,可是在他死后39年定的墓志中却反而定得清清楚楚:“享年九十有一,以开禧二年八月廿一日卒于正寝。”而这正是《吴谱》中天祐的生卒推迟而已。《陈谱》之自相矛盾、捉襟见肘由此可见一斑。
造作谱序弥合差距
古代修谱,题词撰文、作序写铭往往借重名人,甚至假造炮制屡见不鲜。尽管其内容未必全假,却起到了混淆视听、掩盖真相的反作用,严重地影响谱牒的可信度。
总体真实可靠的《吴谱》,也未能免俗。其中《题寒竹风松于古园先生轩》一文,内容虽无可挑剔,在撰者朱熹之上加以“知黄岩县事”的头衔却使人惘然;另一篇《吴氏古园先生墓志》叙天祐乾道时(1165—1173)补试入太学,六年同究经史理学之事,与谱载传主的生卒不合。
特别是一篇《重修宗谱序》,未载撰时年月,以十二代嗣孙古园多助的名义,借“祖妣遗言”, 叙述自高祖宽以来家史。其中关于其父吴咏,序文写道:
先人倜傥勤学,言深笔敏,庄重幽杂,并不苟交荣富。而叔世杰字友雅者(按此人未知所自)从高宗避逖自东南以来,以先人为东道主,日夜讲论不息,应接不倦。是时先人年未弱冠而才能若此。当时相从士大夫皆器重之。
至绍兴改元,先人挟策上书,欲言复仇事。而有故友仕于朝者皆曰:和议已定,南北之民稍得宁靖。兵者凶器,用之非圣人之得已也。若用兵殃民,非儒者事也,不如就科举以名世。先人曰:“皇纲不正,何以名为!”遂拂袖言,旋绝口不道时事。自号愚一子,既而叹曰:“自吾祖宗以来,世承儒业,吾不读书,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一意讨论遗书,编辑草本及历代士人诗文,名曰“全芳备祖集”,将以求证于人。
晦庵(朱熹)先生提刑浙东,按行黄岩,修水利以备凶岁。求较遗文于邑里,问于徐渊先生,先生首称先人博学有著述。徐渊先生与先人有旧交之好,故言先人之学于朱先生。先生建闸迂浦,造吾门以访先人遗稿及复仇书策。先生正襟危坐,读罢而叹曰:“学博而文赡,言正而理充,吴氏乃一代老成之人欤!”
这段谱定得十分奇特。它与《吴谱》相左,而与《陈谱》相近。例如,将吴咏的生年推迟了70多年,变得与朱熹同时代,说咏绍兴改元((1131)挟策上书欲言复仇事,将《陈谱》“高宗南渡上复仇书”往后推;至于说朱熹建闸造访睹稿兴叹更与《陈谱》几无分别。
再让我们看看谱序的开头部分:“吾族吴氏迁台自始祖迄今已十二世矣,先大夫不幸早世,后复遭兵燹,而文籍与先世传家古物靡有遗焉。幸祖妣遗言以示子姓云:高祖讳宽,字俨中,为从事郎,福建解盐司„„(高)祖妣乃陈龙图之女弟也。”对祖谱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将活了78岁的吴咏说成“早世”;将遭受兵燹提前,以文籍补毁、祖妣遗言抺去吴宽以前家世;将高祖母由盛姓作陈姓(盛、陈二字方音接近),并由女变妹。
人们要问,置昭穆世系分明、生聚卒葬准确的祖籍于不顾,而撰写出这样一篇《重修宗谱序》的目的究竟何在?我们从此序既持吴宽以下的世系,又多处语及《全》书,显示其靠拢、接近《陈谱》的趋向,不难窥见其弥合吴、陈二谱的差距的真实意图。尤其是置列祖宗于一旁,而从吴宽及其夫人“陈龙图之女弟”叙起,既避开了二谱此前的歧异,又暗示了吴、陈之间的血亲关系,用心实为良苦。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吴氏后裔寻访到那些改为陈姓的族亲(当然也可以是陈寻访吴),在默认祖先著述署名既定事实的同时,与对方达成默契,写下了这篇弥合差距的谱序;《陈谱》则陈宽第二子注上无考、三子注上迁天台,而将有可能引起 血缘关系的疑问的解索留给后人,包括二姓的裔孙。总之,在当时是双方各有让步而又心照不宣的。
去伪存真庐山终现
考析《全》的成书过程也是饶有趣味的。
根据韩境序与编者自序可知,编者早岁就已着手纂集,并“曾呈天子之览”——作为附马后裔自有其方便的渠道。《全》的新序估计其脱稿在理宗即位(1225)前后,付刻约在宝祐癸丑至丙辰(1253—1256)的推测也大致准确,但这是指经过吴泳后裔增补的全稿,当然主其事者已非吴咏本人。
作为吴咏(1035—1112)的少年之作,直到付梓问世,从北宋到南宋历经10帝2个世纪,《全》的书稿有些什么变化,最后又如何梓行呢?对此,吴、陈二谱都留下一些可供考析的史料。
据《吴谱》载,吴咏之子多助(1053-1143),字天佑,号古园,与夫人刘氏(1056-1113)合葬龙山下之原。谱中收有朱熹《题寒竹风松与古园先生轩》,内称淳熙十二年(1185)五月,拜访天台硕儒徐大受后,至台西胡董邻家,睹多助理性养身之章;又有《吴氏古园先生墓志》。虽有伪托之嫌,但内中叙及多助“构室于正居之北而颜曰古园,灌园植疏(蔬)为业。所集有《古园新稿》,并录先人《全芳备祖集》,且叙其首”,还是基本可信的。
到了《陈谱》中,墓志的作者改为“状元陈坚”,时间为“淳祐四年十月”,更接近《全》的付梓时间,内容相同而有所扩展。
综观二谱,吴(陈)咏无疑是编写《全》的发起者和主要编辑者,但其后裔首先是多助加以续辑,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南宋理宗时。《全》的赋咏记录“南宋尤祥”,如天台籍宰相贾似道的诗也已收入,正说明这一点。因此。陈为霖《景沂公全芳备订讹记》中说:“意者景沂公著之而未辑,古园辑之而未梓,即冠以梓时年月乎?”是颇有见地的。《陈谱》所谓古园“自序其首,梓行于世”,实际上是吴咏的生活于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的某一位或几位裔孙,例如像言陪(培)这样懂得识文断字的秀才。这位裔孙也正是韩境序中说的“过余阴泽中,手巨编以示”的“陈君”,他(们)以先祖景沂的名义付印,并请祝穆校订。
值得注意的是,《全》的每卷书题前,均冠以“天台陈先生类编”,正文前均题“江淮肥遯愚—子陈景沂编辑”,诸家书目均依此著录,“辑者项则题其姓字或题其姓氏和号,罕题其名,亦罕题订者姓名”。“罕题其名”,这不符一般书籍署名常规,在《全》中却是景沂后人尊祖的表现。因为古人最忌直呼先人之名,一提及先人之名,即加一“讳”字。《全》书中“咏”这个名是从《黄岩县志》/《台州外书》和《台州经籍志》等书中录出的。题为“天台陈先生类编”,既是对祖籍,祖先的尊重,不也透露出《全》书有某种集体编辑的性质的消息吗?
另外,有学者认为天台古为台州之通称,故“天台某人”也可以理解为台州其他县份的人,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却不能反过来说,凡是写明“天台某人”的一定不是天台人。在《全》书中,当谈及结果时即写道:乳桔以产天台之黄岩者天下之尤奇也。可见编者在把天台作为台州通名时,还写出其他县份的县名。如果《全》的编者确实是当年的黄岩人的话,他也必定会写上“天台黄岩陈咏”,或者干脆上“黄岩陈咏景沂”。可见“天台陈景沂“,亦即北宋时的天台吴咏,字景沂,其后裔迁往黄岩晋岙(今属温岭),改姓陈,经过历世增补,即以“天台陈先生类编”和“天台陈景沂”的名义,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将《全芳备祖》付梓。
这就是我们对《全芳祖》编者的姓氏、里籍和成书过程进行全面考析的结论。(许尚枢、张立道)



365比分网址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我要投稿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