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365比分网址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茀之艺术文献展正在浙江美术馆举办
作者:记者 郑琳    信息来源:杭州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3 |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 投稿

 

吴茀之与潘天寿同游黄山

 

《致潘天寿信》

 

《论潘天寿稿》

了解潘天寿,细细欣赏这套《潘天寿全集》是个好方法,还可以从他的好朋友那里,读懂一位大师的生活。当潘天寿还是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校长的时候,校园里总是流传着这么一首打油诗:“潘老吴老,两者要好;亦师亦友,何人不晓。”这“吴老”就是当年美院中国画系主任吴茀之。潘天寿和吴茀之相知相伴半个世纪的友谊,堪称中国画坛一段佳话。

就在《潘天寿全集》发布的同时,在浙江美术馆四楼的藏品专题陈列厅里,“纪念吴茀之诞辰115周年——吴茀之艺术文献展”开幕了。今天上午,美术馆将举办该展览的艺术分享会。

潘天寿桃李满天下,仅比他小3岁的吴茀之,可能是众多学生中最忠实的追随者和铁杆粉丝。自从23岁的吴茀之在上海美专遇见26岁的潘天寿,从此就被他折服,一生以“寿师”相称。他们共同奠定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和现当代浙派花鸟画风。

昨天,记者采访了浙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陈纬,他讲述了许多有关潘天寿与吴茀之的故事;同时记者也从潘天寿弟子、著名画家朱颖人及有关吴茀之的纪念文章中,更多地了解了这两位大师的生平秩事。

差三岁,因画结缘

潘天寿和吴茀之的相遇,颇有点武侠味道。

1923年,26岁的潘天寿被刘海粟赏识,邀请他在上海美专担任国画老师。

第一天上课,潘天寿早早来到教室,没想到同学们比他来得更早,且已准备好了笔墨纸砚。潘天寿并不知道,此前有很多前来应聘的老师,因为作画水平不能被同学们认可而被轰走。

这群刁钻学生的带头人,就是吴茀之。他是高师班的学生,具有很深的笔墨功夫,他把笔递给潘天寿,“潘先生,画画看,画画看。”

潘天寿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也不多说话,提笔便画。只见梅兰竹菊、苍鹰、八哥、雏鸡、翠鸟,纷纷从他的笔下流出,不一会就铺满一地,且运笔干净利落,用墨浓淡得体。同学们所点的,潘天寿都一一画出,好好惊艳了一把。

从那以后,吴茀之与潘天寿形影不离,由于艺术见解相同,两人每次见面都有聊不完的话题。吴茀之早已拜吴昌硕为师,后来潘天寿也列入吴昌硕的门墙,有了这层关系,两人的来往就更密切了。

吴茀之毕业后,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的老师,和潘天寿成了同事。不过,他对潘天寿仍是恭敬有加,言必称师。

为了更好地探讨书画艺术,潘天寿和吴茀之发起,与诸闻韵、张书旗、张振铎等画友,结成“白社”,取“清白为人”之意。

“白社”以研究国画创作为主,兼及书法篆刻和诗词题跋,举办画展,出版画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走四方,奔波上海昆明福建杭州

从1923年相识,到1971年潘天寿逝世,吴茀之一路相随。

一个校长,一个国画系主任,从战乱时代开始搭档,谋求中国画教育的新局面。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杭州国立艺专几经迁址,吴茀之也追随着潘天寿,辗转多地。

1939年,吴茀之接潘天寿邀请,离开上海美专,赶赴昆明国立艺专任教。

1941年,潘天寿离开昆明,来到东南联大,因为思念老友,就给吴茀之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东南尽有千山水,布袜青鞋待子旋”,后来吴茀之在潘天寿的安排下转到福建师专。

1944年,潘天寿受聘国立艺专校长,此时学校已经迁到重庆。他又一次邀请吴茀之担任国画科主任,还说,吴茀之如果不去,他也不当这个校长了。已经在福建安顿下来的吴茀之,随之赶赴重庆。

1946年,国立艺专回到杭州,第二年腊月,潘天寿和吴茀之相约来到吴昌硕墓前,缅怀共同的恩师。

吴茀之的外孙张向丁说:“我的外公和潘先生,之所以能几十年同舟共济,是因为他们都希望把吴昌硕的遗志传承下去,扛起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的大旗。”

这一生,但愿死能同葬

国立艺专回到杭州后,两人住在同一个楼里,交流更方便了。在浙江美术馆的吴茀之艺术文献展中,有一件是当时吴茀之写给潘天寿的信,从中可以看出在浙江的那段日子,他们的往来有多亲密。

那一年盛夏,吴茀之和家人在莫干山避暑,不过他心里还是挂念着潘天寿,于是写信邀他上山,信的开头还是以“寿师”相称,文中说“今暑杭州实在太热,如交通方便,我有此想。今天我已将画桌等略为布置一下,有时很想到外面去跑跑,但一个人总觉兴趣不大,很望您大画完成后,能早日同师母来山上共渡暑期为快!畅叙匪遥!”

随后,因为美院取消了国画系,两人都被安排在资料室工作。他们密切配合,为美院收集了大量的书画资料,不仅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1971年9月5日,年迈的潘天寿已经住进了医院,下午,吴茀之偷偷跑到医院看望潘天寿,这对知心朋友紧紧地握着手,谈得很兴奋也很长久。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这次会面竟是最后的诀别。就在当天晚上,潘天寿离开了人世。

潘天寿遗体火化时,除了亲属,吴茀之是寥寥可数的朋友之一。

潘天寿的骨灰一直存放在杭州殡仪馆。吴茀之和潘师母四处奔走,终于在玉皇山麓找到一块理想的墓地,一代大师,长眠于此。安葬了老师,吴之曾一度想自己百年之后与老师葬在一处。

在这次的展览中,还有一件藏品,是吴茀之1972年秋天写的《论潘天寿稿》,从文字可以看出,吴茀之是看着曾经和潘天寿一起创作的作品,睹物思人——“寿先生常喜以余纸剩墨作诗书画小品遣兴。观此三绝合卷,甚为难得,其中之画开始写兰石时,适余在旁,余皆随后足成。此种画法分之可各自成幅,合则相互呼应,结为一体,加以题字穿插其间,倍觉新颖,其味别开蹊径。而今人琴不再,宜其更为识者所珍。”

1977年,吴茀之辞世,被葬在了一个偏僻的小山坡上,未能如吴茀之生前所愿,合葬一处,深为遗憾。

这个展览,故事很多

2011年12月,吴茀之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吴茀之书画作品60件,旧藏名家作品41件,以及吴茀之大量画稿、诗文稿等艺术文献。

这次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吴茀之艺术文献展,就是从这些大量的捐赠藏品中遴选出来的。其中包括吴茀之收藏的吴昌硕、弘一、王一亭、经亨颐、刘海粟、诸闻韵、诸乐三、许醉侯等名家作品。有许多文献都是首次面世,吴茀之致潘天寿的信札就是其中之一。展览将持续到4月19日。



365比分网址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我要投稿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