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365比分网址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氏宗谱-三让堂
作者:吴超群    信息来源:吴超群QQ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8 |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 投稿
【1-1】泰伯
--------------------------------------------------------------------------------
个人简介
  《史记·泰伯世家》中,记载了春秋时吴国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
吴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吴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仲雍和一个同父异母弟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季历母亲为太姒,是商朝贵族之女,周太王因此有立季历为储的想法。后来季历继位做了周季王,他的儿子昌就是周文王姬昌。太伯在荆自称“句吴”。到了周武王姬发灭了商后,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后人(泰伯无子)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虞侯。
  太伯与弟仲雍同避荆楚,最后定居在梅里(在今无锡梅村)。土著居民来归附者有千余家,奉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称吴太伯,自号“句吴”。 不过泰伯兄弟有没有到达江南,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将梅里定在无锡的,是南朝无锡令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以前古籍所说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一直难以确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太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曰“故吴”,但这一说法没有历史记载,在当地也无古城遗址,只是无锡今天有人这样推测。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但黄土高坡的人怎么会水利,刚到南方怎么能调动大量当地人力开河,这实在使人难以置信。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太伯无子,卒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之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其弟仲雍葬于常熟虞山东麓。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四月,腐败的桓帝见政权风雨飘摇,命吴郡太守麋豹监修太伯墓,并在吴郡郡城中建造太伯庙,供人们祭祀瞻仰,借此宣传泰伯的让国精神,希望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资治通鉴》说一些不服邪马台国的倭人以他与他兄弟仲雍为始祖.
  
相关文章
  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徐志钧)   春秋末期,长江下游曾出现一个显赫一时的诸侯国。它就是多次北上争霸的吴国。关于吴国的开创者,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得很明白。司马迁认为,地处南方的长江下游的吴,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所以在《史记》中,吴太伯列为世家第一。
《史记》记载
  《史记》记载:太伯(一作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的兄长。他俩为了成全父亲想传位于季历的意愿,出奔到南方荆蛮,文身断发,不再回去。季历后来被立为继承人,他的儿子昌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在周文王手里奠定了灭商兴周的基础。“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死后,传位于弟仲雍。传到仲雍的第四代孙周章时,北方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迁讲得很清楚,太伯、仲雍的后代一封于吴,一封于虞。所以司马迁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荆蛮句吴在哪里?《吴地记》说:“太伯居梅里,在阖闾城(今苏州)北五十里许。”《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家,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常州条下记着,无锡县“东三十九里有梅里山,吴太伯葬处”。皇山、梅里山,就是今天的无锡县鸿山,梅里即是离鸿山不远的今天的梅村,那里至今有规模宏大的太伯庙,鸿山上的太伯墓也完好保存至今。这些情况历来为各种当地志书所传载。
“太伯奔吴”的争议
  至清代,学者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对太伯奔吴之事提出否定意见。到30年代,又有人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卫聚贤等在《吴越文化论丛》中即提出了太伯、仲雍根本没有到过无锡的论点。认为太伯所奔之地只在陕西、山西南部的范围之内。其理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太伯、仲雍不可能穿越千山万水及方国部落而无阻碍;也不可能到那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的荆蛮部落中去立足并当君长。后来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中进一步提出“大伯(太伯)、虞仲皆虞国之初祖,大伯、虞仲所奔为山西之虞,而非‘荆蛮’或江苏之吴”。所以太伯、仲雍没有到过江南,他们是山西虞国的始祖。
《宜侯矢簋》的解读
  1954年在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了12件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宜侯矢簋》腹内底上有长达120 多字的铭文。铭文记载了周康王观看武王伐商,成王东巡的图画以后,卜问南方的宜地。在合会南方各方国时,改封虞侯于宜地为侯。周康王还进行了丰厚的赏赐,有酒、弓、矢、礼器等。特别重要的是赏赐了土地和奴隶。
  围绕《宜侯矢簋》的出土,又引起了对太伯奔吴问题的讨论。总的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宜侯”就是虞侯,也就是周初封于虞的诸侯的后代,而这个虞国是太伯、仲雍创立的。太伯无后,传于仲雍,仲雍又称虞仲,因封于畿内,所以他的后代称为虞公,而《宜侯矢簋》的铭文中称自己的父亲为虞公就是证明。宜侯矢从畿内改封于宜,宜、吴古音同,于是成为吴的始祖。这个说法否走了太伯、仲雍奔吴之事。第二种说法肯定了太伯、仲雍奔吴之事,并且从《宜侯矢簋》及江苏南部的考古资料出发,证明了太伯、仲雍奔吴是可能的。但认为太伯立国的地点不在无锡梅里,而是在南京、镇江地区,确切他讲是在丹徒。这是一种新的说法。第三种看法,唐兰在《宜侯矢簋考释》中指出,矢和周的声母是很接近的。认为宜侯矢,即是虞侯矢,也就是虞侯周章。周章是在武王和成王时被封虞侯的,为了不与北方的虞相混,30多年后的康王时改为宜侯。这个看法又从考古角度承认了《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
争议问题的集中
  所有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太伯、仲雍所奔究属何方?吴国的开创者究竟是谁?“宜侯”究竟是谁?要完全否定司马迁关于太伯、仲雍奔吴的说法,还是有困难的;主张太伯、仲雍所奔为山西之虞,无论在文献上、考古上的证据也还不十分充分。目前史学界对太伯、仲雍奔吴的看法还是各执一辞,在行世的有关著作中,就含有以上的不同说法,没有统一。近年来江苏省考古学会年会也围绕吴文化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而它的彻底解决,还有待于太湖流域地下考古的进一步展开和对文献的更深入的研究。
《史记 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佰﹑仲雍二人乃礶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礶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强鸠夷立。强鸠夷卒,子余桥疑吾立。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礶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吴伐楚,楚败我师。四年,晋平公初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礶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墉、韂。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韂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韂风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歌郑。曰:“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犹有先王之遗民也。”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诎,近而不逼,远而不携,而迁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厎,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见舞象箾、南钥者,曰:“美哉,犹有感。”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护者,曰:“圣人之弘也,犹有臱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韂。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韂多君子,未有患也。”自韂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頉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七年,楚公子围弑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灵王。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十二年,楚复来伐,次于干溪,楚师败走。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眛立。王余眛二年,楚公子□疾弑其君灵王代立焉。四年,王余眛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眛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眛之子僚为王。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礶,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伍子胥之初礶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一八]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吴公子烛庸﹑盖余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儣,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四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吴王阖庐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夫概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礶随。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雠。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燍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燍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燍。夫燍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燍于堂溪,为堂溪氏。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十五年,孔子相鲁。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檇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越王句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请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觽一旅。后遂收夏觽,抚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有过之强,而句践大于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不亦难乎!且句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听太宰嚭,卒许越平,与盟而罢兵去。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觽。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于齐鲁之南。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
  越王句践率其觽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曰:“是吴也。”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十三年,吴召鲁、韂之君会于橐皋。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越王句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幕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二十年,越王句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近太湖,去县五十七里。”索隐左传“乃缢,越人以归”也。犹亭,亭名。“卑犹位”三字共为地名,吴地记曰“徐枕山,一名卑犹山”是。奍音路禾反,小竹笼,以盛土。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索隐述赞】太伯作吴,高让雄图。周章受国,别封于虞。寿梦初霸,始用兵车。三子递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称阖闾。王僚见杀,贼由专诸。夫差轻越,取败姑苏。甬东之耻,空臱伍胥。
--------------------------------------------------------------------------------
【1-2】仲雍

人物简介
   仲雍(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二代君主。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后称周太王)之次子。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钟爱幼子季历之子昌(后称周文王),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
  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今陕西岐山之地)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太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仲雍死后,葬于虞山,其子季简即位。仲雍历来被奉为吴地和常熟的始祖。今江苏常熟市虞山东麓有仲雍墓。

仲雍为何又称“虞仲”
  以上资料,常熟地方志广有记载,为常熟人所熟知。这里,有一个问题却始终令人疑惑不解:仲雍为什么又称“虞仲”。   仲雍又称“虞仲”,不仅常熟地方志上有,而且许多的古籍上都有记载,如《史记·微子篇》曰:“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据汉代班固认为,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虞仲就是仲雍)。众所周知,仲雍姓姬,“虞”不会是仲雍的姓。据古籍载,仲雍的曾孙有一个叫虞仲,《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明吴之世次为:泰伯嗣位于仲雍,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周章的弟弟被武王封国于周之北夏墟——虞(今山西省运城县附近),故称“虞仲”。仲雍的曾孙叫虞仲,仲雍本人为什么也称虞仲呢?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并在他的巨著《吴郡志》中作过考释,他的意见是: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武王封国于虞,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这个考释,庶几解决了仲雍何以又称“虞仲”的疑案,可以说找到了解释这个问题的一种颇为妥善的办法。

其他
   
范成大的考释原文不长,兹抄引于后:   虞仲,《史记》:“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夏墟,是为虞仲”。《史记正义》引《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左传》云:“太伯、虞仲,文王之昭”。按,周章弟亦称虞,当时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号曰虞仲。然太伯弟仲雍,又称虞仲者,当时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国配仲,故又号始祖为虞仲。(见《吴郡志》卷四十八《考证》)
================================================================================
【2-1】季简
--------------------------------------------------------------------------------
季简,是商朝晚期句吴的君主之一,为句吴的第三任君主,承袭父亲仲雍担任句吴君主。季简死后儿子叔达继位。

【2-2】叔简
--------------------------------------------------------------------------------
其后不详
================================================================================
【3-1】叔达
--------------------------------------------------------------------------------
叔达,是商朝晚期吴国第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季简担任吴国君主。叔达死后儿子周章继位。

【3-2】叔夏,子:仲奕。
================================================================================
【4-1】周章
--------------------------------------------------------------------------------
  周朝诸侯国吴国第五代国君,自吴国国君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 周章像
[1]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周章卒后葬于常熟虞山东路,在其高祖仲雍墓旁。
【4-2】虞仲
--------------------------------------------------------------------------------
《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武王克商之后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就是为了加封他们来承祀太伯和仲雍,找到了周章,而周章已经做了吴国的君主。在那个时代,使自己的族亲不致绝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道之君即使对于敌国也往往是灭其国而不绝其祀,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就是个例子。按照周代的封建宗法体制,周章作为仲雍的长曾孙理所当然地应该绍继太伯之祀(过继必须以嫡以长)。这样,仲雍的承祀者只能是其次曾孙仲(排行二,所以称仲)了,仲被封在虞国,所以称虞仲。因为虞仲承祀仲雍,所以仲雍的后人又用虞国的虞字冠名仲雍名前追尊之,而仲雍也排行第二,所以也称虞仲。   
晋军假途,虞国齿亡
  虞国的存在时间和传承世系史书失载。按照《史记》和《左传》的记载,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建立吴国以后,国君之位相传到第五世时,周武王才伐灭殷纣,然后分封了太伯、仲雍的两个后代:其一封在虞国,处在内地,另一个封在吴国,处在东南蛮夷地区。吴国的国君传到第十七世的时候,公元前655 年,虞国的国君贪图晋国晋献公的宝马美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国军队,晋军主帅荀息率军攻灭虢国后,回师途中又顺手牵羊攻袭虞国,这个内地的虞国就这样被晋国用巧计灭掉了。这就是历史典故“假途灭虢”和“唇亡齿寒”的由来。
虞仲之国,存亡可推
  根据史家研究,武王伐纣约在公元前1046年。按照《史记·封禅书》记载,“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也就是武王灭商以后第二年,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武王就驾崩了。虞国是武王克殷后所封,始封国应该在公元前1046年或公元前1045年,至上述公元前655 年灭国,总计虞国存在了大约390年。

【4-3】仲奕,阎姓始祖。
【阎姓始祖】泰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承君位,以后仲雍子孙世代相传,即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以君矣,因而封之,乃取周章弟仲奕出嗣泰伯系下,是为泰伯嗣曾孙,封于周之北故夏虚阎乡,列为诸侯,关于夏虚,徐光曰:在河东大阳县(今陕西平陆县西南平陆城)从此以地为姓,就是阎姓的开始,此本公元前1066年事至今公元2011年,已三千零七十又七年矣
【夏墟】周初虞国,周武王封泰伯之后--周章之弟--虞仲于虞即夏虚也,在今山西省夏县。(参见《十三经注疏*论语泰伯第八》唐孔颖达疏)   殷墟是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的商朝旧址,因为商朝又叫殷或者说国度在殷,所以那一片考古地起名叫殷墟。   照后人所说,中国在四千余年前的夏代时,文化已颇发达。《左传》鲁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越绝书》云「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墨子》也提到夏代铸九鼎之事,看来中国自夏代始已由石器时代步入铜器时代。另夏代之历书《夏小正》流传后世,孔子言「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又曰「吾得夏时焉」(《礼记.礼运》),中国农历自夏以来流行数千年而不废,迄今犹称为「夏历」。   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鉴于夏朝无当时的文字及遗物可资鉴证,故或谓其与黄帝、尧、舜等一样,应属传疑时期”的观点,是非常站不住脚的,先秦古籍曾一再提及商代以前有夏王朝,如《尚书》云「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召诰》),《诗经》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雅》),《左传》、《国语》、《荀子》等等等等。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山西一带发掘出一些文化遗存,被认为介于龙山晚期和早商文化之间,典籍已经称之为「夏墟(夏虚)」,夏朝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
================================================================================
【5-1】熊遂
--------------------------------------------------------------------------------
  熊遂,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六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章担任吴国君主。熊遂死后儿子柯相继位。
【5-2】仁昂



 
 
-->
  
op
【6-1】柯相
------------------------------------------------------------------------------------------------------------------------------
  柯相,是西周初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七任君主,承袭父亲熊遂担任吴国君主,在位3年。柯相死后儿子强鸠夷继位。
===============================================================================================================================
【7-1】强鸠夷
又名疆鸠夷
-------------------------------------------------------------------------------------------------------------------------------
  强鸠夷,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八任君主,承袭父亲柯相担任吴国君主。强鸠夷死后儿子余桥疑吾继位。
===============================================================================================================================
【8-1】余桥疑吾
-------------------------------------------------------------------------------------------------------------------------------
  余桥疑吾,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九任君主,承袭父亲强鸠夷担任吴国君主,在位12年。余桥疑吾死后,儿子柯卢继位.
===============================================================================================================================
【9-1】柏庐
-------------------------------------------------------------------------------------------------------------------------------
让位不就,其后不详。

【9-2】柯庐
-------------------------------------------------------------------------------------------------------------------------------
  柯卢,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任君主,柯姓始祖,承袭父亲余桥疑吾担任吴国君主。生子二:长周繇,次仲,又名能。柯卢死后,儿子周繇继位。
===============================================================================================================================
【10-1】周繇
------------------------------------------------------------------------------------------------------------------------------
  周繇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一任君主,承袭父亲柯卢担任吴国君主。周繇死后,儿子屈羽继位。

【10-2】能
-------------------------------------------------------------------------------------------------------------------------------
柯卢次子,又名仲。柯氏。子三。

 
 
 
【11-1】屈羽
----------------------------------------------------------------------------------
  屈羽,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二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繇担任吴国君主。屈羽死后儿子夷吾继位。
=================================================================================
【12-1】夷吾
----------------------------------------------------------------------------------
  夷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三任君主,承袭父亲屈羽担任吴国君主。夷吾死后儿子禽处继位。
================================================================================
【13-1】禽处
---------------------------------------------------------------------------------
  禽处,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夷吾担任吴国君主。禽处死后,儿子转继位。
=================================================================================
【14-1】转
又名柯辅
--------------------------------------------------------------------------------
吴国国君,吴国第十五任君主,在位11年,子颇高即位。
=================================================================================
【15-1】颇高
---------------------------------------------------------------------------------
  颇高,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六任君主,承袭父亲转担任吴国君主,在位9年。颇高死后,儿子句卑继位。  
  
 
【十六世祖】 句卑  

颇高之子,又名毕轸。立十五年。生子一,去齐。  

--------------------------------------------------------------------------------   

【十七世祖】 去齐  

句卑之子。承爵十五年。殁定王二十一年已亥。生子一,寿梦。  

--------------------------------------------------------------------------------   

【十八世祖】 寿梦  

去齐之子,初名梦,又名熟姑。立二十五年。按《春秋》,寿梦强大,称王之元年,鲁成公十六年也。二年,楚巫臣奔,令其子为行人,教吴用兵于是,通于中国。公子札最贤,欲立之,札不从,乃立诸樊。定命以次第相传。生子四,诸樊、余祭、夷昧、季札。  

===============================================================================

【19-1】 诸樊  
--------------------------------------------------------------------------------

诸樊.寿梦长子。又名谒。立十三年,周灵王三十一年立。公初除父丧,让位季札。札谢曰:“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吴人固立之,札弃室而耕,乃舍之。公于周灵王(三)十一年九月卽王位,称元年。立国十三年。公元前548年,在战曹国时,中箭身亡。遗命授弟余祭以及季札,庶不违父命。生子二,光,夫概。  

注②:我族老谱自十八世祖至二十二世祖依次为“梦寿-季札-玄庸-敬胜-友”。细读二十一世祖夫差和二十二世祖友的相关文字,不难看出当为“梦寿-诸樊-光-夫差-友”。现按“诸樊-光-夫差-友”标示,同时在“季札-玄庸-敬胜-友”下画线标记。并附文《伯一公为季札后裔还是夫差后裔?》,以供参读。  

【家谱资料】诸樊--阖闾(光)--波--夫差--衣--景--惠--淳--案--琛--起--茂忠--操--羁--敬--球--显--躬--昶--汉--秦--烈--班--播--铉--治典--佑(偏旁为衣礼旁)--车相--衡--休--公信--鲁--隐之--伸--钦--猛--神元--桂--王圭(两字合一字)--澄--宏--聪--渎--智--竞--芮--徊--王非(两字合成一字)--简--宣【萍乡吴氏】
===============================================================================

【19-2】余祭  
-------------------------------------------------------------------------------
寿梦次子,又名戴。周灵王二十三年即位,余祭.寿梦次子。殁于公元前531年。立国十七年。因吴伐越,获俘以为昏,使守舟,昏以佩刀杀之,国人立弟夷昧。生子三,僯、苦雂、偃州员。
【事迹】冬十月,华登以吴师救华氏。齐乌枝鸣戍宋。厨人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若入而固,则华氏众矣,悔无及也。”从之。丙寅,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获其二帅公子苦雂、偃州员。华登帅其余以败宋师。公欲出,厨人濮曰:“吾小人,可藉死而不能送亡,君请待之。”乃徇曰:“杨徽者,公徒也。”众从之。公自杨门见之,下而巡之,曰:“国亡君死,二三子之耻也,岂专孤之罪也?”齐乌枝鸣曰:“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彼多兵矣,请皆用剑。”从之。华氏北,复即之。厨人濮以裳裹首而荷以走,曰:“得华登矣!”遂败华氏于新里。翟偻新居于新里,既战,说甲于公而归。华妵居于公里,亦如之。
===============================================================================
【19-3】夷昧  
余昧.寿梦三子,立十八年,卒公元前527年。遗命授札,札不从,逃去。吴人曰:先君有命,兄终弟及,必至札。札既逃,乃立夷昧长子僚为王。生子三,僚、盖余、烛庸。  
===============================================================================

【19-4】季札  
-------------------------------------------------------------------------------
【简介】季札.寿梦四子。生于周简王十年乙酉(前576)四月十八日,卒于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前485)。葬于江苏武进城外七十里申浦之西,娶颜氏。生子五:吴常、征生、重道、木熹、子玉。今日吴氏、延氏、延陵氏的开氏始祖。

寿梦四子。父珍其贤,欲立之,不受。兄弟以次相传,亦不受。封于廷陵,为延陵季子。其懿迹备载列传、庙碑。享年九十余。葬常州晋陵县七十里申浦之西,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孔子题云:“至德光千古,贤才大一家。”生子一,玄庸。③  

注③:《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原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又载:“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季札去世后,葬在延陵。《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杜佑《通典》载:晋陵申港有季子墓,墓上建有祀庙。今江苏有五处季子庙:江阴申港、丹阳延陵镇西九里庙、另常州市三处。孔子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后来延陵即成为吴氏郡望之一。延陵,遗址在现江苏省常州市南淹城,今江苏丹阳县尚有延陵镇。  
【19-5】蹶田 
厥由,寿梦第五子,其后不详。
【蹶由归吴】  周景王八年(前五三七),楚灵王率军伐吴。吴王夷末派其弟蹶由犒劳楚军,被楚灵王拘执归楚。周景王二十二年(前五二三),楚令尹子瑕为蹶由之事向楚平王进谏说,他有什么罪?俗话说在家里生气而在大街上给人看脸色,说的就是楚国。现在,可以舍弃过去的怨恨。于是,楚释放蹶由,让他返归吴国。
===============================================================================  
【20-1】 光
  
-------------------------------------------------------------------------------

光 诸樊之子,讳阖庐,立十九年。按:诸樊兄弟以次相传,而季札不受,国人立夷昧之子僚。光自以长孙当立,于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使专诸弑王僚而自立。详《春秋》。生子三,终累、夫差,子山。  
【事迹】【事迹】季札逃亡,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引起公子光(阖庐)的忌妒和不满,扬言“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当传给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长兄之子,应由我接位”,公子光暗结党羽,图他日篡位。后找到专诸刺弑吴王僚,阖庐立为王。他为王后,求才若渴,使吴国声威赫赫,季子言“苟先君祭祀不废,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国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谁呢?”国力强盛后,阖庐以伍子胥和孙武为军师,亲自统帅大军对楚作战,公元前506年,吴国与唐、蔡两国联军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楚国求兵秦,吴国失利,阖庐之弟公子夫概自立为王,未果后逃楚。公元前496年,阖庐攻姑苏伤脚趾而殁。

【20-2】夫概,诸樊次子。堂溪氏、既氏、夫余氏的开氏始祖
-------------------------------------------------------------------------------
【事迹】公元前507年,蔡、唐跟晋、吴结盟,共同对付楚国。公元前506年,晋国在王室刘文公参加下,在召陵开了十八国诸侯的盛大盟会,共谋伐楚。由于晋人索取蔡国的财贿不得,又出尔反尔,而会盟作罢。但是,因为伐楚之势毕竟无可扭转,这年夏天,蔡国灭了不参加盟会的沈国。冬天,蔡、吴、唐伐楚的大战爆发了。 在蔡、唐二国军队的引导下,吴国军队向楚国进发,先是乘舟溯淮到蔡地登陆,然后把战船放在水湾处,和楚军夹着汉水对峙。楚令尹囊瓦的军队渡汉水进击,从小别打到大别(均在汉阳县北)和吴交锋三仗,都没有得手。他自知不敌,即想逃走。这时,两国军队已集中到柏举(今湖北麻城县)进行决战。阖庐之弟夫概王摸清了楚军士气低落,就带领自己所属五千兵士进攻,把楚军打得大败,囊瓦奔郑。吴军跟踪作长距离的追袭。在清发(今湖北安陆县)突击半渡河水的楚军,在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又突击正在开饭的楚军,一连打了五个胜仗,就长驱进入楚之郢都。楚昭王出逃。 申包胥到秦国乞求救兵,秦哀公表示要商议,请他先在宾馆住下。他说,我国君民正在受难。他靠在秦庭门外哀哭着,七天七夜,哭声不绝。秦哀公被感动了,说:“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遂决定发兵五百乘救楚,这已经是第二年(前505年)。秦楚联军打败夫概王。楚?射被吴俘虏,他的儿子跟从子西收集散兵游勇,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县)打败吴军。秦楚联军灭了唐国,吴军又在公婿之溪和麇地(今湖北与陕西交界)连吃败仗。夫概王乘机回国想夺取王位,但被阖庐打败,奔楚,楚封为棠溪氏。
-------------------------------------------------------------------------------

【20-3】僯 

余祭长子。生子一,地。

-------------------------------------------------------------------------------
【20-4】偃州员:

余祭次子,字简子。  

-------------------------------------------------------------------------------

【20-5】苦雂  

------------------------------------------------------------------------------
【20-6】僚 夷昧长子,立国二年,为专诸所杀。生子三,诸、庆忌。

【事迹】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之丧,派公子掩余、烛庸率师围潜。又派季札聘鲁,观察中原列国动向。楚派大军在潜地夹攻,吴军进退不得。公子光认为时机已到,假意宴请王僚。在王僚的森严戒备下,专诸以进献炙鱼为名,在鱼腹中藏剑,乘间抽剑杀死王僚,专诸也当场被杀。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庐。阖庐命专诸之子为卿,重用子胥,使知国政。
-------------------------------------------------------------------------------
【20-7】盖余

夷昧次子,史名掩。与弟攻楚,闻僚被杀,遂降楚,楚封之于舒。后吴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一公子。  
---------------------------------------------------------------------------
【20-8】烛庸 

夷昧幼子,亦为阖庐所杀。  
---------------------------------------------------------------------------
【20-9】玄庸 

季札之子,相与远阖庐之乱,避于常州。生子一,敬胜。
------------------------------------------------------------------------------

【20-10】常,又名逞之,季札长子。早逝葬于山东,妻顾氏。子:濮婪?
-----------------------------------------------------------------

【20-11】征生,季札次子。吴国亡后,孤身一人逃到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客死他乡,葬于齐国蔡丘(今山东淄博市)。子:启蕃

-----------------------------------------------------------------------------
【20-12】重道,字霁。季札三子。子一:利坚
----------------------------------------------------------------------------

【20-13】子醮
----------------------------------------------------------------------------
【20-14】木熹,其后不详。
-----------------------------------------------------------------------------
【20-15】子玉,季札四子。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的庙祀。子二:忠、恕
------------------------------------------------------------------------------
【20-16】党
【资料】公元前560年,楚共王驾崩,楚康王新立。楚康王在位十五年,尽管无大成就,却没有对国家造成太大的危害,甚至可以说,他依然是沿着先王争霸的道路前进。楚共王逝,楚国大丧。吴国以为有可乘之机,违背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国遵??的“闻丧不伐”的游戏规则,突袭楚国,以为可以乘虚而入抢夺地盘。楚国用败兵之计,将吴师诱入一个包围圈,伏兵迎?头痛击,吴师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只好落荒而逃。楚国在这一战中,甚至俘虏了吴国大将公子党。

  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吴国的羽毛已丰,对楚国骚扰不断,特别让楚人头痛的是吴之水师。楚康王训练“舟师”,以应对吴国。楚还反其道而行之,楚水师进入吴境,尽管所获不多,有点无功而返,但打出了楚国的威风。从此,吴国水军再也不敢随便进入楚国的水域了。他征伐郑国,尽管有些力不从心,也一再在诸侯各国面前显示了楚国北上争霸的雄心壮志。

 
 
  
 
 
【21-1】王子终累
-------------------------------------------------------------------------------------------------------------------------------
【史料】 昭公13年(公元前529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按指上文荡侯、潘子等五人)。”

定公6年(公元前504年): “四月己丑,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帷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惕,惧亡。”

上述记载称“潘子”、“荡侯”,似乎都表明了他们为楚臣前均为“小国之君”的身份,入楚后皆为大夫,仍就食于故邑。潘国何时亡于楚,史无明文,但潘姓为楚大夫者自鲁文公起即有潘崇、潘虺与潘党父子等数人,皆为楚之重臣或将帅。楚将潘子和潘子臣,分别于公元前529年和公元前504年做了吴军的俘虏。特别是后一次,鄱邑陷于吴,潘子臣为吴太子夫差所俘,他的青铜宝器也落入夫差手中。夫差取番,史书有载。《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十一年(公元前504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都。”此文与前引《左传》定公6年文类似,应同指一事,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指出:“定六年《左传》:‘四月己丑,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杜(预)注‘阖庐子,夫差兄,此以为夫差,当为名异而实一人耳’。《左传》又日:‘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于是乎迁郢于都’。
【吴地记】齐门,北通毗陵。昔齐景公女聘吴太子终累,阖闾长子。齐女丧夫,每思家国,因号齐门。后葬常熟海隅山东南岭,与仲雍、周章等坟相近。葬毕,化白龙冲天而去,今号为母冢坟。门东二里有庐江太守关臻坟。 

【21-2】太子波
-----------------------------------------------------------------------------------------------------------------
太子波,阖庐子,子夫差,早卒。

【东周列国志】吴王阖闾自败楚之后,威震中原,颇事游乐。乃大治宫室,建长乐宫于国中,筑高台于姑苏山。山在城西南三十里,一名姑胥山。于胥门外为径九曲,以通山路。春夏则治①于城外,秋冬则治于城中。忽一日,想起越人伐吴之恨,谋欲报之。忽闻齐与楚交通聘使,怒曰:“齐、楚通好,此我北方之忧也!”欲先伐齐,后及越。相国子胥进曰:“交聘乃邻国之常,未必助楚害吴,不可遽兴兵旅。今太子波元妃已殁,未有继室,王何不遣使求婚于齐?如其不从,伐之未晚。”阖闾从之。使大夫王孙骆往齐,为太子波求婚。时景公年已老耄,志气衰颓,不能自振。宫中止一幼女未嫁,不忍弃之吴地。无奈朝无良臣,边无良将,恐一拒吴命,兴师来伐,如楚国之受祸,悔之何及!大夫黎弥亦劝景公结婚于吴,勿激其怒。景公不得已,以女少姜许婚。王孙骆回复吴王,工复遣纳币于齐,迎齐女归国。

  景公爱女畏吴,两念交迫,不觉流泪出涕,叹曰:“若平仲、穰苴一人在此,孤岂忧吴人哉?”谓大夫鲍牧曰:“烦卿为寡人致女于吴,此寡人之爱女,嘱吴王善视之。”临行,亲扶少姜登车,送出南门而返。鲍牧奉少姜至吴,敬致齐侯之命;因慕子胥之贤,深相结纳。不在话下。

  话说少姜年幼,不知夫妇之乐,与太子波成婚之后,一心只想念父母,日夜号泣。太子波再三抚慰,其哀不止,遂抑郁成病。阖闾怜之,乃改造北门城楼,极其华焕,更其名曰望齐门,令少姜日游其上。少姜凭栏北望,不见齐国,悲哀愈甚,其病转增。临绝命,嘱太子波曰:“妾闻虞山之巅,可见东海,乞葬我于此,倘魂魄有知,庶几一望齐国也!”波奏闻其父,乃葬于虞山顶上。今常熟县虞山有齐女墓,又有望海亭是也。有张洪《齐女坟》诗为证。诗曰:

南风初劲北风微,急长诸姬复娶齐。
越境定须千两送,半途应拭万行啼。
望乡不惮登台远,埋恨惟嫌起冢低。
蔓草垂垂犹泣露,倩谁滴向故乡泥?

  太子波忆念齐女,亦得病,未几卒。阖闾欲于诸公子中,择可立者,意犹未定,欲召子胥决之。太子波前妃生子名夫差,年已二十六岁矣,生得昂藏英伟,一表人材。闻其祖阖闾择嗣,乃先趋见子胥曰:“我嫡孙也,欲立太子,舍我其谁!此在相国一言耳。”子胥许之。少顷,阖闾使人召子胥,商议立储之事。子胥曰:“立子以嫡,则乱不生。今太子虽不禄,有嫡孙夫差在。”阖闾曰:“吾观夫差,愚而不仁,恐不能奉吴之统。”子胥曰:“夫差信以爱人,敦于礼义,父死子代,经之明文,又何疑焉?”阖闾曰:“寡人听子,子善辅之。”遂立夫差为太孙。夫差至子胥家稽首称谢。

【21-3】落苏
-------------------------------------------------------------------------------------------------------------------------------
阖闾之子,传说为一瘸子。

【21-4】王子山
-------------------------------------------------------------------------------------------------------------------------------
阖闾三子,事迹不详。

【21-5】诸 
-------------------------------------------------------------------------------------------------------------------------------
僚长子,为光所杀。有妾方孕,逃出自窦。家客带至卫,生子起。 

【21-6】庆忌 
-------------------------------------------------------------------------------------------------------------------------------
僚幼子,为要离所杀。 

【21-7】敬胜 
------------------------------------------------------------------------------------------------------------------------------
玄庸之子。生子二,英、友。 

【21-8】启蕃 征生公之子也父吴征生去世后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卒后葬于山东曲阜妻鲁国贵族叔孙氏之女也生一子名翊

===========================================================================

【22-1】夫差
-------------------------------------------------------------------------------------------------------------------------------
【百度资料】吴王夫差(—前473年)又称吴夫差。汉族,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吴王阖庐之孙,太子波之子。姬姓,吴氏,名夫差。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夫差。但是理论上存在“姬夫差”这种说法。他继父登位之初,励精图治,大败勾践,使吴国达到鼎盛。在位后期,生活奢华无度,对外穷兵黩武,屡次北上与齐晋争锋。黄池之会,勾践趁虚攻吴,吴国一蹶不振。前473年,勾践灭吴,夫差自缢。
生平简介
   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6-前473)吴王阖闾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共23年。为遵从败于越王勾践的父王阖闾的遗训,即位当年就以伯嚭为太宰,与老将伍子胥操演军队,以图复仇。次年在夫椒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公元前486年,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开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进逼中原。此后,又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霸,适逢晋室内乱,夫差一度夺得霸主地位。连年的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率精锐赴黄池之会、只有太子与老弱留守之机,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匆匆赶回与越议和。吴长期穷兵黩武,民力凋敝,难以与越抗衡。公元前473年,越再次兴兵,终灭吴国,夫差自杀。
  春秋战国时吴国末代国君。吴王阖闾之子。
  王阖闾十九年夏,檇李之战中,吴王阖闾病伤而死。阖闾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勾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越王勾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於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请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於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於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於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後遂收夏众,抚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有过之彊,而勾践大於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之,不亦难乎!且勾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後必悔之。”吴王不听,听太宰嚭,卒许越平,与盟而罢兵去。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於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徵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於齐鲁之南。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
  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吴王不听,使子胥於齐,子胥属其子於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於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於橐皋。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於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於幕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於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於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於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十五年,齐田常杀简公。
  十八年,越益彊。越王勾践率兵伐败吴师於笠泽。楚灭陈。
  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於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22-2】午 ,
---------------------------------------------------------------------------------------------------------------------
濮婪之子,子

【22-3】诩 ,
-----------------------------------------------------------------------------------------------------------------------
启蕃之子: 子二:暨、售

【22-4】成铿 ,
----------------------------------------------------------------------------------------------------------------------
利坚长子, 子一:若水

【22-5】成镳 ,
-----------------------------------------------------------------------------------------------------------------------
利坚次子, 子一:起

【22-6】南 ,
---------------------------------------------------------------------------------------------------------------------
恕之子, 子三:科 、 程 、 称


===========================================================================

【23-1】姑蔑
-----------------------------------------------------------------------------------------------------------------------
【传说】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23-2】姑曹
----------------------------------------------------------------------------------------------------------------------
【史籍】王子姑曹,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王子。前488年,吴国、鲁国鄫衍之盟,王子姑曹主持。前487年,子服景伯与吴国结盟,鲁国想要王子姑曹做人质,没有成功。前484年五月廿七,吴国、鲁国对齐国的艾陵之战,王子姑曹率领下军。

《东周列国志》称王子姑曹后在越王勾践灭吴时战死。


【23-3】友
-----------------------------------------------------------------------------------------------------------------------
【史籍】《左传》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於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余,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於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於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於幕下。 
【传说】公元前473年被越国灭亡,勾践毙夫差于余杭山卑犹亭,其子孙四分五散。太子友与时任谏议大夫族弟暨带着母亲(失宠的皇后)和家眷到今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的瑶里(安徽休宁右龙乡)隐居了下来(一说隐居于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北)。另一个王子徽则来到了前总书记江泽民的祖籍地、今江西婺源一带。
【故事】在《争霸传奇》里,太子友也算是浓墨重彩描述的人物之一。他是善良的,也是懦弱的,夫差为了把他培养成象自己一样骁勇善战、心狠手辣、争强好胜的人,因为他的将来要挑起吴国的重任,便采用各种手段逼迫他习武学文,于是父子之间自然会产生许多矛盾,这便给了西施离间他们父子创造了条件。夫差为了拉上晋国这个靠山,不惜让儿子娶晋国公主,虽然明知道那是个跛脚女子,友当然不乐意,因为他不想自己象母亲一样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而且他早已和越国公主私定终身,这些他当然不会告诉自己的父亲,吴越本是死对头,为了逼友回国,按期举行和晋国公主的婚礼,夫差便用废除太子位相威胁,友被逼无奈,终于还是妥协,回到吴国和晋国公主结婚,完成了这桩政治婚姻。可是友真正爱的却是越国公主——勾践的妹妹藤珏,这是不可能得到夫差同意的,就连勾践也不会答应,这便注定了俩人最后的悲剧结局。勾践趁夫差不在,一举攻下了姑苏,他的妹妹藤珏找到太子友,想和友一起逃跑,哪怕成为平民,流落四方,可是还没出门,就被大军围住,勾践要藤珏离开友,回到自己身边,但是公主不听,只是一味恳求哥哥放过他们,给他们一条生路,可是勾践早已深知斩草除根的重要性,又怎么会因为妹妹的小小幸福而罢手?最后的结果,吴国的太子友和越国公主藤珏一起被当成箭靶,万箭穿身而亡!帝王之间的争斗何其惨烈,为了争霸,可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也可以不顾骨肉亲情,不择手段,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抛诸脑后,只要能成为天下的霸主,什么样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太子友毕竟年轻气盛,如果假以时日,也许他也会成长为像夫差一样的霸王。只是历史注定了他的命运,应该说是他的命运无法靠自己掌握,已经写进历史,无法改变。

【23-4】地
---------------------------------------------------------------------------------------------------------------------
王子地 , 夫差子,为王子。 子:
  元代史学家金履祥著的《通鉴前编》曰:“地”往东海去了(一度受阻于舟山群岛)”,“日本又云泰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近代日本学者日下恒夫和乌越宪三郎的研究表明,吴人东渡日本大约在周贞定王十九年前后,与夫差失国年代相差不远。东渡日本的吴氏后裔,虽己完全融入日本大和民族之中,但仍留有不少祖根“吴”的标志,今日本的“吴”、“吴
  人”、“吴羽”、“吴汉”等就是从中国吴氏演化而来。日本《新撰姓氏录》说:“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可见一些吴氏己完全变成日本姓氏了。至今日本文字中的“吴”字与我国完全一样。
  公元 1700 年明治维新前,日本学者松下见林在其所著的《异称日本传》一书中说:“吴之时,其国王姬姓;(之后)亡命日本,是日本开国之始。”由此可证实,夫差二子“地”东渡日本是事实。

【23-5】冯
----------------------------------------------------------------------------------------------------------------------
王子冯,夫差子,其后不详。

【23-6】徽
-----------------------------------------------------------------------------------------------------------------------
【史籍】关于徽州古道的名称来历。这个古道名称比较多,那一种比较有说服力。这应该从春秋战国时代说起。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吴国灭亡后,吴国王子徽与王子友在皖南及江西北部避难(请查《中国通史》有载)。在那时候北起安徽休宁祁门南部(至隋文帝后,休宁才另钦定设县)、东起江西婺源,上饶西部、南至波阳湖、西起湖口、都昌东端一线,这一区域在战国时期均属番地。王子徽在皖南占地为州,从历史沿革下来,这一地区称徽州,其省名也叫安徽,就有王子徽安身立命之地的含义在内。五华山是新安江与昌江东流瑶河的发源地,吴氏一脉在这一流域的广大地区相互走往交流,在这纵横交错的山路里,留下了千年文化的古迹。

【23-7】鸿
-----------------------------------------------------------------------------------------------------------------------
【传说】自从吴国开氏始祖泰伯廿三世孙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73年被越国灭亡,勾践毙夫差于余杭山卑犹亭,吴国王子王孙先前己四散避难。据<吴氏宗谱>载;吴王夫差被越国灭亡后,越王勾践命人斩草除根,杀戮吴王夫差后人,于是,太子鸿和王子徽的子女,分别从安徽休宁翻过虎头山和婺源嶂公山隐匿到了浮梁的瑶里、九龙、西湖、江村、兴田、金竹山、南安、寿安、鹅湖、蛟潭、三龙、福港等地驻扎了吴国南溃兵马生存下来。潜匿十九年卒。子:(江西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等吴氏始祖)

【23-8】暨 , 诩长子, 子:
-----------------------------------------------------------------------------------------------------------------------

【23-9】售 , 诩次子, 子三:卢、庸、裔
-----------------------------------------------------------------------------------------------------------------------

【23-10】若水 , 
-----------------------------------------------------------------------------------------------------------------------
成铿之子, 子一:玉 ( 分别迁浙江石门,福健甫田,江西南丰,广东,四川等地)

【23-11】起,
----------------------------------------------------------------------------------------------------------------------
成镳之子,吴起,(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出生左城,左城在左山西南六里,后为河圯,今曹县,左山在曹县西北六十里,-名左岗,左岗在济阴县东北五里以近左城”故以名”,”魏迁济阴于左山,隋置济阴县于左山之,在曹县西南14公里,力本屯乡寺东韩和寺西韩二村之间原有左山寺,古迹尚存,为考证吴起故里,中国军事科技院
  专家,省史志办公室专家,省社科院专家经多次考察,证明吴氏家谱始祖是吴期,经专家实地考察,若判定为左山遗址不妥,以此向西南2.5公里的左城,则在曹县堤上范西附近,此地正是曹县今山东定陶西曹县韩集镇赵堂行政村吴庄所地。)吴起死后,其妻子携带儿女流落到本省青州莱芜县,相传六十六代,吴期立下誓言,不管哪朝哪代吴氏后代做了官,都要搬迁
  回老家,一直到六十七世祖吴宗勉,做了明朝正京总兵,遵照先祖遗训搬迁至定陶县砖庙乡吴庄直到笫四代才将曹县韩集镇赵堂行政村吴庄确定为故乡,专家发现古泰山庙残碑,碑文记有
  赵 君者,郝传仁,吴起等建庙会首。 子一: 期
【百度资料】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人。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兵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由此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国有些人在鲁公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他小时候,家资十全,他想当官,从事游说活动没有成功,以致家庭破产。乡邻都耻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逃出卫国而东去。他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此后他就在曾申门下学习。过了不久,他母亲去世,他竟然没有回家。曾申为此很鄙视他的为人,和他断绝了关系。吴起这才跑到各国,学习兵法奉事鲁君。鲁君对他有怀疑,他就杀了自己的妻子以争取做将军。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的名声,就会引起各国都来图谋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是兄弟国家,鲁君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凭本事游说他。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这样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武侯曾与吴起一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大禹把它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阙(又名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南,羊肠(在今山西晋阳西北)在北,施政不讲仁爱,商汤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古隘道名,在今河南辉县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在北面,黄河在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人。”武侯说:“你说得很对。”   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威信很高。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却任命田文(魏贵戚重臣)为相。吴起很不高兴,他向田文说:“请你和我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牺牲,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们,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西河地区,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尊从我们,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职位都比我高,这是为什么?”田文说:“国君年少,全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吴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应该由你来任相。”田文说:“这就是我所以职位比你高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任相,他妻子是魏国的公主,公叔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吴起。他有个仆人对他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说:“怎么办?”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一级的小国,又和强秦接壤,据我看,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武侯必然要问:‘那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顾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顾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探测他的想法了。’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到你的府上,使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被轻贱,就会辞而不受。”于是照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魏相就辞谢了武侯。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了。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稗阖的游说。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杀了所有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吴起在政治、指导战争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吴起生平】
  少时,不吝千金以求仕。曾先师从于子舆,后又与李悝俱从子夏学儒。因兼并战争愈益激烈,乃弃儒习兵,后入鲁求仕。齐攻鲁,相传吴起杀妻 三国志11中的吴起
(齐人)求将,大破齐兵。然终被鲁穆公猜疑,闻魏文侯下诏求贤,遂奔魏任将,击秦,拔其五城。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甘与士卒同劳共苦,衣食与俱,相传亲为士卒吮疽,深得军心。同时,文治与武备并行,整顿吏治,重视蓄积,使百姓亲附,故拒秦、韩颇有成效。又趁魏武侯视察西河时谏其以德政治国。后遭魏大夫王错的谗害,被迫离魏,楚悼王久闻其声名,任之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擢升令尹,主持变法图强。尔后率军南攻百越,进至洞庭、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北胜魏,西却秦,使楚之兵威盛于一时。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变法因过于仓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吴起亦于同年被楚贵族射杀并车裂。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於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於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即封)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於子乎?属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柰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柰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於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鬬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馀家。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23-12】科 , 
-----------------------------------------------------------------------------------------------------------------------
南长子, 子:

【23-13】程 , 
----------------------------------------------------------------------------------------------------------------------
南次子, 子:

【23-14】称 , 
----------------------------------------------------------------------------------------------------------------------
南三子, 子:


===========================================================================

【24-1】弥庸
-----------------------------------------------------------------------------------------------------------------------
姑篾子,名简字大中。其子孙很有可能混入季札后裔。

【24-2】勾余
-----------------------------------------------------------------------------------------------------------------------
勾余,友子。

【24-3】卢 , 
-----------------------------------------------------------------------------------------------------------------------
售长子, 子:

【24-4】庸 , 
----------------------------------------------------------------------------------------------------------------------
售次子,又名简 ,字大中。 子二:句馀、句镡

【24-5】裔 , 
----------------------------------------------------------------------------------------------------------------------
售三子, 又名 启, 子:不详 ( 居吴江县东吴村,第四十代孙唐天宝勅差歙县因居休宁)
有资料记载为友子。

【24-6】玉 , 
----------------------------------------------------------------------------------------------------------------------
若水之子, 子二:梓、枫

===========================================================================


【25-1】句馀 , 弥庸长子 ,又名纬、字绩,娶智氏,葬绛邑,今山西翼城东。 子一:子山  

【25-2】句镡,弥庸次子,子:

【25-3】梓 , 玉长子,娶颜氏,生于战国周威烈王壬戊年, 子二:烜、炎
 
 
【26-1】烜 , 梓长子, 子一:圭

【26-2】炎:梓次子

【26-3】子山:勾余子,子涉


===========================================================================

【27-1】涉
-------------------------------------------------------------------------------------------------------------------

【27-2】圭 
-------------------------------------------------------------------------------------------------------------------
圭:烜之子, 子一:镐
===========================================================================

【28-1】镐 
--------------------------------------------------------------------------------------------------------------------
圭之子, 子沐

【28-2】彰
----------------------------------------------------------------------------------------------------------------------
涉长子,子平。

【28-3】穆
------------------------------------------------------------------------------------------------------------------------
涉次子,其后不详。
===========================================================================

【29-1】平
-----------------------------------------------------------------------------------------------------------------------
彰之子,子申。

【29-2】沐
--------------------------------------------------------------------------------------------------------------------
镐之子

===========================================================================

【30-1】申
---------------------------------------------------------------------------------------------------------------------
子二:芮、莚


===========================================================================
【31-1】芮:申长子 ,公元前241年生于浮梁瑶里五彩山(今江西景徳镇浮梁县瑶里镇),殁于公元前 201年。
长沙王:生于五彩山,前未有山名,时因芮生时,五彩云漫山,人乃称云五彩山。芮性孝义,绰有父风,秦末为番阳令,得江湖间民心,称曰番君。秦无道,天下叛,英布以兵七千寄芮,芮以子妻之。项梁起兵江东,属梅肖为将,率越人相应,佐沛公降析郦二邑。高祖得之,封长沙王,都临湘。橅安凋瘵,逋逃皆归,明年定阌,至贑之金精山,薨谥曰:文。
娶商氏。 子六:臣、郢、浅、阳、元、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史臣论曰:初高祖贤芮,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定着令,至孝惠高后封庶子为侯,传国数世。昔高祖定天下,异姓而王者八国,如张耳、陈余、彭越、黥布、臧荼、卢绾、韩信,徼一时之权,夔诈成咸,得裂土南面称孤,强大见疑,怀不自安坐,困穷迫终归灭亡。芮得其道,故能传号五世,庆流支庶,宜乎着甲令而称忠也。
【事迹】吴芮在秦朝时,才能出众,当上番阳县令,百姓尊称“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回应,与项羽等入关破秦,项羽封他为衡山王。汉一统天下后,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食邑三千。葬于监湘,谥号“文王”(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载)。后孙权大破长沙,有人挖毁吴芮墓,取棺木用作孙坚庙,开棺一看,芮衣服容貌鲜艳如新。后发墓者在寿春见到南蛮校卫吴纲,与吴芮一模一样。一问,吴纲为吴芮的第16代孙。(《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都有记载)
【考证】 《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汉书·吴芮传》: 记载吴芮事迹。

【31-2】莚:申次子,随徐福出海未归。

===========================================================================

【32-1】臣
----------------------------------------------------------------------------------------------------------------------------
芮长子, 世袭第 2 代长沙王,居监湘,在位八年,公元前 193 年殁,葬于临湘,谥号“成王”。
袭父,在高祖五年受封,明年(芮)薨。臣遂嗣父,封成王。十一年,英布以诛,韩、彭疑惧而叛臣,遗书诱之曰:今汉社稷既定,诛灭功能吾属。保肯回江南,相与犄角,布从之。明日,布为高祖击败,带甲千余至彭蠡湖。遗书一函以迎之曰:今汉使在城,怀疑不安,故脱身回余干。函欲一见,一定反布,欲从之。经往夜宿,兹田舍间伏兵诛之,传首师收其残甲。君子曰:吴臣诱布弑之,所谓言不信也,是史臣称其忠,享年四十九岁。吴芮嫡长子吴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吴芮去世后嗣袭为第2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临湘:谥号“成王”。长沙成王吴臣生4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 
吴回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吴臣去世后继嗣第3代长沙王位,居临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临湘,谥为“哀王”。吴回生两子:吴右、吴陟。 
吴右,见<<汉书‘吴芮传》。但.《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为一人。吴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吴周死后,继嗣为第4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临湘,谥号“共王”。吴若二子吴差、吴传。 
吴差,《异姓诸侯王表》写吴羌
【事迹】吴申在楚国官任大司马,当时战国诸侯争霸山接近尾声,秦统一天已成定局。吴申见楚国必亡,携母带妻自楚国南渡长江,隐居江西庐山。

【32-2】郢 , 芮次子, 义陵侯,殁于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 子一:重,臣四子,过继。(无子,国废)
-----------------------------------------------------------------------------------------------------------------
【事迹】吴芮的次子吴郢,初任长沙国柱国,后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玄月被封为义陵侯,食邑1500户。义陵,即今湖南省溆浦县。吴郢做义陵侯两年,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去世。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吴臣之子吴重嗣封为第2代义陵侯,在位10年,于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去世。义陵侯吴重无子,绝嗣。吴郢初任长沙国柱国,后于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九月封为义陵侯、食邑 1500 户。


【32-3】浅:芮三子。 第一代便侯,汉惠帝元年(前194)九月生,殁于公元前157年。在位37年。子一:信
-------------------------------------------------------------------------------------------------------
【事迹】吴芮第三子吴浅,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玄月由于其父长沙王的好事而被封为便侯,食邑2千户。便侯国,在今湖南永兴县。吴浅做便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谥为“顷侯”。便顷侯生子吴信,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嗣封为第2代便侯,在位6年后去世,谥为“共侯”。便共侯吴信生子吴广志,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嗣袭封为第3代便侯。便侯吴广志生吴千秋,孙嗣第4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实行削蕃政策,加之吴千秋“坐酎金罪”,侯国被破除。吴千秋迁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至此,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这一支后裔从湖南永兴一带向北远迁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

【32-4】阳, 芮四子, 又名阳 《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作“吴汤”,沅陵侯,殁于公元前 177 年。子三:栋材、粱材、福
---------------------------------------------------------------------------------------------------------------
【事迹】 吴芮第四子吴阳,(《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作“吴汤”。)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被封为沅陵侯。沅陵侯国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南。吴阳做沅陵侯25年,于公元前177年去世,谥号“顷侯”。沅陵顷侯吴阳生的一个儿子叫吴福,于公元前162年袭封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去世,世谥号“顷侯”。吴福的儿子叫吴周,于公元前145年嗣封成为第3代沅陵侯,去世后谥为“哀侯”。沅陵哀侯吴周也无子,他去世后侯国被破除。


【32-5】元 , 芮五子。受封列侯, 子一:惠朝 (家居临湘)
---------------------------------------------------------------------------------------------------------------
【32-6】质 , 芮六子,受封侯, 子:不详 (与元同居临湘


365比分网址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我要投稿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