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365比分网址信息交流中心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365比分网址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多川

IP:14.17.37.*
2016-2-1 13:17:48
追梦歌
           
        闻海南省琼海市吴氏公会新年迎春会
 胜利召开浮想联翩,欣然之作。


南国春来早,
琼海意更浓;
手机传,信息通,
琼海吴氏宗亲聚金龙;〈金龙:酒店名)
鞭炮响,歌声扬,
琼海吴氏谱新章;
问寒暖,济贪穷,
兄弟之情无限浓;
建祖业,助学子,
为宗族英才蔚起;
琼州公会一面旗,
声播华夏誉无比。

公元二零一六年二月一日



吴义者

IP:183.138.1.*
2016-1-18 15:36:37
瑞安吴氏总排行
瑞安吴氏总排行(正行)
泰伯公第111世起

旭朗雲岗辉  锐极浩炽坚  和睦赋众悦  瑞贯嘉祥安

实践展宏图  廉洁青史扬  真诚力繁聚  社稷更欢腾

从泰伯公111至150世排行40代,按25年一世,今后可以用上1000年。本来打算把40个字分成正行、副行(20代),考虑到大部分宗族也有了排行,难免其中有重行。所以把这40字都为正行,宗族已取的行辈为副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今后不重行。

解释:
1.旭朗雲岗辉。以旭日初升、日月云雨、山岗辉煌,为开头,象征瑞安吴氏象初升日月、风调雨顺、辉煌千秋!
2.锐极浩炽坚。以五行(金木水火土);
3.和睦赋众悦。以宗亲和谐;
4.瑞贯嘉祥安。以吉祥瑞安;
5.实践展宏图。以发展宏图;
6.廉洁青史扬。以廉洁美名;
7.挚诚力繁聚。以宗情凝聚;
8.社稷更欢腾。以快乐逍遥。

 吴义者        
2015年12月     
吴清帝

作者QQ:331659868 IP:202.100.206.*
2016-1-17 10:35:52
念祖
吴贤秀后裔“乾坤多清淑,钟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义启宏撕基
吴道海

IP:223.240.81.*
2016-1-13 11:54:59
安徽吴姓据说原来在青阳县后来搬到合肥常青街道竹溪
辈分是:文章华国忠孝传家道德绍先宏恩广庆
吴传桂: (2016-1-16 18:54:38) IP:14.17.11.*
Re:

和我们的字辈前面是一样中间有一点不同,我们的字辈是:袖荣起光、知德元良、永开(承)天(先)作(西)、长发齐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政立手帮、万事人昌
吴传桂

作者QQ:377494053 IP:14.17.11.*
2016-1-16 18:51:08
寻祖
袖荣起光、知德元良、永开(承)天(先)作(西)、长发齐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政立手帮、万事人昌,这是我们江西省宁都县小布吴氏的字排谁知道是那里开处来的
吴泉平

作者QQ:812987116 IP:119.122.61.*
2016-1-12 11:40:50
江西省 丰城市袁渡镇 团结暘源村好像也有一支吴氏,我们是怎么来的,怎么一点记载也没有,
江西省 丰城市袁渡镇 团结暘源村好像也有一支吴氏,我们是怎么来的,怎么一点记载也没有,我们也查不到任何相关资料? 求站长回复!或email我,我替我们村所有的吴氏谢谢您了!
吴謀魁

作者QQ:381707037 IP:110.86.99.*
2016-1-12 9:01:06
找寻
我爷爷是 敬字辈的  我爸爸是 贻字辈的 我是謀字辈的 我孩子是光字辈的 不知道是哪个分支 从哪来的 还有没有同支的
吴留东

2016-1-10 0:16:06
(给版主的悄悄话...)
(给版主的悄悄话...)
吴文义: (2016-1-10 11:27:32) 作者QQ:2248026574 IP:115.152.139.*
Re:浙江衢州龙游延陵寻根

我们是恩字辈,下一代是礼字辈!
吴建忠

作者QQ:676734722 IP:27.224.249.*
2016-1-8 14:25:54
2016年甘肃省敦煌市吴氏文化联谊会年会
2016年甘肃省敦煌市吴氏文化联谊会年会
吴建忠

作者QQ:676734722 IP:27.224.249.*
2016-1-8 14:14:45
从明清移民追溯敦煌吴氏文明
从明清移民追溯敦煌吴氏文明
吴建忠
根据中国档案历史资料记载,元朝统治中国只有近百年,但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却是其他朝代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在中原一带兵荒马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一是那里有元将扩廓帖木耳(绰号“王保保”)镇守。此人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再加上那里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起义军虽多次发兵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形险要而屡屡败北。另一方面,正好那些年山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于是便呈现了人丁旺盛,经济发达的景象。据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的总人口是189万,河北总人口189.3万,而山西却多达403.4万,比河南,河北两省的总和还多。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使刚刚建立的明朝政权能够长治久安,在这种情况下,自山西往中原一带移民,就成了理所当然了。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看,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历经50年时间。移民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办法。还颁布了一些具体令,如同姓同家不能迁到一地,在不少地方都流传着“打蜗牛”的传说:当时洪洞县有姓牛五兄弟,在大槐树下即将分别之势,为了留个纪念,以备将来续祖寻宗,便将所带的铁锅打碎,兄弟五人各拿一块,作为将来认宗的标志。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虽然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迁民至今,悠悠五百载,迁民后裔遍及海内外,伟人名士、英雄豪杰不可胜数,虽身居异地他乡,且尚未忘祖。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棵古大槐树,魂系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华夏子孙视为“家”称作“祖”,看作“根”,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故乡。正如明朝光绪末年江苏知县刘大观诗中所云:“此地别故乡,明代迁移忙。五百余年后,古槐民不忘。”1994年元月江泽民视察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遗址提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敦煌有人要问,你是那里人,十有八九都来自“大槐树”下。我想既然是皇帝下旨,吴氏宗亲也不例外,当然我还没有找到准确历史记载。
有史可证清雍正年间随甘肃五十六州县移民迁敦屯田。如:敦煌市莫高镇泾桥五组吴氏家族,据敦煌崇信坊家谱记载,吴氏家族来敦首辈之子吴海出生于雍正元年三月一日,乾隆四十五年二月七日告终。吴氏家族是一个勤劳奋发的肯学上进,事业有成,人才辈出的家族,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发展家乡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党河水是敦煌人民的生命之水,它灌溉着敦煌市几十万亩良田,养育着敦煌人民。党河水水量有限,要适时灌溉好全市几十万亩良田,需要制定一个《敦煌十渠配水方案》,乾隆年间政府布告:社会贤达,仁人志士,贵官墨客竞标《敦煌十渠配水方案》。吴氏四代孙吴美积极探索,细研深钻,他深入农家,走访调查,虚心讨教,并与当地管水人谈经论道,深入各灌渠受水地域分土取样,用秤称量,药水和拌,蒸笼取样,再用仪器分析,测量出各地域土样的酸碱度、土质优劣,含沙多少,地下水位的高低等等,把样品排队分析,以此制定出《敦煌十渠配水方案》,吴美的方案中标了。政府奖励雕刻有“生元吴美”木质大红匾,高悬于吴氏庄园四格门大上房门楼之上,此匾一直保存至2005年,因保存不当而损坏。
五代孙吴天佑于咸丰十年九月亲自主持操置家谱,后辈续写八代,至今保存完好。吴氏子孙保存传承二百八十余年,可谓吴氏家族传世之宝。吴氏子孙吴建诗的爱人王淑英,勤俭持家,孝亲敬老,2010年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
这些年吴氏宗亲们在档案馆的查阅,登门拜访吴氏老人,叩拜吴氏留下宗谱,收集整理,完成了甘肃省敦煌市吴氏宗族名录。沙洲镇,莫高镇,郭家堡乡,月牙泉镇,七里镇,肃州镇,敦煌农场,转渠口镇,黄渠乡,阳关镇十乡镇宗亲族谱名册。梳理出了五支吴氏宗族族谱。建立健全吴氏宗亲英才录和尊老敬老档案及制度。
为了弘扬至德精神,传承吴氏文化,发扬吴氏的高风亮节,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及丰功伟绩,以激励后人学习。我们将不断努力搞好吴氏文化的收集整理,给敦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为当地经济发展增砖添瓦,迎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简:文博会)2016年9月将在甘肃敦煌市举办。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365比分网址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