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365比分网址信息交流中心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365比分网址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学翔

作者QQ:307075179 IP:119.162.78.*
2011-6-6 21:53:02
我家的字辈在各大吴氏网站我都没查到属于哪个谱序 希望有本家能人帮我查到
我家的字辈在各大吴氏网站我都没查到属于哪个谱序   希望有本家能人帮我查到

我家住在  贵州省 黔南州 福泉市 凤山镇 牛角田村   

爷爷叫 吴德财  父亲吴儒彪  我叫吴翔 学字辈

爷爷过世得早 从父亲那得知不完整的字辈    

奉、显、应、起、登、成、光、明、大、德、儒、学、洪.....

到我下一辈这  也就是“洪”  后面就忘记了   父亲说字和顺序都没错就没有记完整

现在我身在山东工作 由于恋家方才想查查自己的族谱  有碍于不能回到家乡亲自考察  

所以才想求助各位本家  望知道的同志  通过QQ给我留言  

   
吴敬荣: (2012-1-15 23:13:04) IP:222.178.203.*
Re:对对家谱

你好,我叫吴敬荣,现家居贵州省麻江县大坝塘,老家从哪迁来已不太清楚。我发现你家的家谱中与我家老谱中的前四个字完全一致,咱们对对。那四个字:起-应-显-登。这是我家的顺序,起字辈现在只知道一个祖人叫“吴起才”,我是其第9世孙,不知你家的如何?你的情况说明得不太清楚,看到请与我联系,咱们对下家谱。QQ:377098519
吴德余

2012-1-13 16:14:27
邾城庙埠潭庆余堂吴氏宗亲会 就吴氏定公支系谱牒第九次续修致陕西宗亲函
邾城庙埠潭庆余堂吴氏宗亲会
就吴氏定公支系谱牒第九次续修致陕西宗亲函

敬亲的陕西(陕南)吴氏宗亲:
我们是湖北武汉市新洲区邾城庙埠潭“庆余堂吴氏宗亲会”。从湖北定公支系世谱上获悉,100多年前,迁居到陕西的吴氏宗亲有多批次。现存谱牒资料显示,1942-1943年间,定公支系修了一次谱,由于当时正处日本侵华战乱时期,根本没有你们的信息;1988年定公支系又开始重修了一次,由于1989年的特定历史时期,也没有与陕西宗亲取得联系。最后一次续修完成于1990年,谱局设在当时湖北新洲县联合公社大屋圩。距1988-1990年最后一次修谱(第八次续修)已20年过去了,我们正着手准备吴氏定公支系谱牒第九次续修,鉴于第八次续修陕西宗亲的漏记的缺憾,并且现在陕西宗亲寻根找到了湖北,如果你们的祖系是从湖北迁往陕西的,请收到此函后速速与我们取得联系,并将相关资料传给我们订证,这对我们的续修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请收到此函后与湖北定公支系后裔吴合林联系,联系电话:027-89138896   或13871284732  联络处  邾城街齐安大道80-4-2联系电话  027-89350686 
 QQ 34479649   13147141027   E MAIL deyuman@sina.com
地址 武汉市新洲区朱成站桥村庙埠潭。
    湖北定公支系宗祠堂堂号为余庆堂,派系辈字字号:祖宗作兆、秉德树方、、继述绵祚维善发祥泽恢后代名列上邦因以锡尔衍庆孔长,其“祖”为定公的第17世孙。(见附表)定公世祖中华大谱系统谱中位列84代,其“秉”字辈系定公的21世孙 ,居中华大统谱104代,“秉”字辈在湖北一带又延衍了八九代。
期盼着你们的回复!
即颂  亲安!
邾城庙埠潭庆余堂吴氏宗亲会
2012年元旦

吴穗聪

作者QQ:463088419 IP:183.30.121.*
2011-12-30 11:18:33
找宣公之后
我是宣公之后
(纶)有(宥)有(坤)有(泰甫)有(四六郎)有(源)有(友全)有(伯玉)有(看举)有(法酋)有(应祖)有(志甫)有(二哥)有(继祖)有(环)有(恭)有(成海)有(隐才)有(良)有(达)有(懋昌)有(道章)
吴海广

作者QQ:1059949 IP:110.247.174.*
2011-11-17 12:07:17
枣强朴庄吴氏家谱序文草稿
  枣强朴庄吴氏家谱
                                                                                                              第五次续修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上次续修为一九四九年.距今六十二年)
                                                                                                                          序言
                                                   
【家谱漫谈】
[家谱]和[国史][地方志]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是为袭爵和继承家业服务的.三国以后,选官和婚姻甚至交往都要看门第,家谱成了世家大族社会活动的资格凭证.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欧阳修和苏洵(苏轼的父亲)还分别创立了欧式和苏式家谱格式.到了明清时期,修谱之风达到顶峰,几乎家家有谱,今天所见到的家谱大多是这个时期修立的,也包括我们吴家.到了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家谱被认为是腐朽的封建族权载体,在破四旧运动中被大批销毁.家谱对历史研究和民族团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有明显的缺点,比如重男轻女,比如虚造隐瞒历史.甚至对有过错的族人不加登记.而最常见的是乱拉名人帝王作先祖.这一点连朱元璋也不能免俗,他打算认宋朝理学家朱熹为先祖,有次朱元璋接见一朱姓县官,问他是否朱夫子后人的时候,县官回答:朱夫子很有名,但我也不能乱认祖宗.朱元璋因此警醒,中止了这个做法.
外国人也有家谱,不过和中国的形式不一样,即不男尊女卑,也没有成规格的辈分表格.对于他们来说,家谱的作用很简单,无非是寻根,寻亲,了解家族历史.美国的长篇小说[根],写的就是有关家谱的故事.欧洲人也对家谱兴趣盎然,伦敦有个一万多人的[家谱学协会].意大利各教区保存着丰富的家谱档案,为寻根问祖的人提供资料,甚至还有[代客寻根]的专门机构.澳大利亚政府花了数百万资金,建立了向公众开放的家谱图书馆网.美国的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家谱图书馆.1894年创立,涉及世界上三亿多个姓氏,也包括大批的中国家谱.每天有2000多人去查阅资料寻根寻亲.而国内保存家谱最多的是上海图书馆.

【吴姓漫谈】
  吴姓是当今第十大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六.吴姓人口有2600万.占总人口的2%.其中海外吴氏有460万人,占华侨总数的15%.国内大约50个人里就有一个吴姓.南方吴姓要多一些,占当地人口的4%.其中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占吴姓总人口的1/3.北方略少一些.
  吴者,哗也.吴的本意就是大声喊叫.有专家说,吴字是把手放到口边喔喔喊叫.或者挥舞手臂边跑边喊.由此推测他可能是一个勇敢剽悍,善于狩猎的原始氏族.喔喔的喊叫是为了惊出野兽便于围捕.
  吴姓源于姬姓,据说是黄帝的后代,和周朝天子同宗.在远古时代就有吴姓.例如炎帝有个大臣叫吴权,颛顼帝时有担任火官的吴回.夏朝少康时的吴贺是敢和后羿比箭的神射手.但真正使吴姓壮大的还是建立吴国的太伯.
商朝管辖下的陕西岐山有个周国,周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天资过人,太王有意让三子季历接替王位以便传给姬昌.但按规定应传给长子太伯.太王因此烦闷.太伯仲雍顾全大局主动出走南方(现在江苏省).他们带去的先进农业技术受到当地百姓欢迎,被推举建立了吴国.太王病故后,季历要还王位给太伯.太伯不受.后来商王杀害季历,太伯依然不受而让姬昌接替,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让.太伯无子,但由于他的高尚品德和对开发南方的贡献,被吴姓尊奉为得姓始祖,仲雍则为传姓始祖.司马迁的史记把吴太伯列为世家之首.现在无锡还年年举办纪念太伯的吴文化节.
周朝建立后正式册封吴国,并把吴王的弟弟虞仲封为虞国国主,因此有虞吴同宗的说法.虞国又称北吴
在吴越争霸后期,吴国被越所灭,王族后裔和吴国遗民多以国为姓,使吴姓得以壮大.

在古代,有几个地区的吴家人多势众,为吴姓的郡望.他们是:延陵县,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武昌郡和群舒国.还有些吴人给自己的家谱起有堂号,常见的有源远,至德,三让,崇礼,让德,思让,德让,树德,世德,延陵堂等.
据说吴亡后,因越人压迫,一些王室和臣民东渡日本,其中一支成为日本皇室.历史上日本天皇和大陆交往时都强调他们是吴太伯的后裔.今天日本与吴有关的姓有[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松野]等.吴姓在越南姓氏排列第六位.唐朝吴纳任越南安州(今清化省)刺史.五代时,吴权在越南建立过吴朝.明朝时期有广东籍的越南尚书吴仁静,当代有南越总统吴庭艳等.吴姓在今天朝鲜为二十大姓之一.东汉时有吴凤任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太守.

【明朝初年大移民】
元朝末年,红巾军百万义军北伐,被元政府予以血腥镇压.之后元政府的主要军阀发生残酷内战,同时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起义军也在南方互相撕杀.最后朱元璋胜出进行北伐.一举灭了元朝.这些战乱多发生在中原,导致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道路荒废,人烟断绝.与中原邻省不同的是,山西没有遭受战乱,风调雨顺,经济繁荣.当时山西有人口四百余万,而河北才一百多万,因此明朝建立后就开始了山西大移民.前后长达50余年,总移民超过百万.河北的不少市县有一半村庄是明朝建立的.位于交通要道的洪洞县是主要的移民集散中心.当时官府在城北广济寺设局办公,寺内那棵大槐树就成为背井离乡的百姓永久记忆.在移民过程中,为防止逃跑,还强行将他们的双手反绑在身后,并用长绳连成一串.人们的大小便都要请求官员解开绑绳才能完成,因此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并流传到今天.
朱元璋死后,又出现了燕王扫北,虽然朱棣进行过六次对北元的讨伐.但那都发生在内外蒙地区,和中原无关.民间的燕王扫北指的应是[靖难之役].就是燕王朱棣兵打南京和他侄子争皇位.靖难之役主要发生在河北山东地区,有白沟德州济南等战役,双方反复拉锯.并且由于百姓帮助朝廷,被朱棣叛军残酷报复,导致河北百姓再一次锐减.有民间传说,说燕王对抵抗过的村子进行扫荡杀光,之后在村子空地放上元宝,三天后如果元宝丢失说明还有活口,就继续搜索扫荡...
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面对人烟稀少的中原地区.朱棣继续大规模移民,这次移民的宗旨是充实直隶,卫固京师.就是说由全国往北京地区移民.需要指出的是,明初移民并非只移山西,也并非只移到中原.由于一些人家模糊了记忆,就在修家谱时随大流也说自己来自山西.

【重男轻女现象】
在远古时期,男子从事渔猎,妇女从事采集,采集比渔猎的收获稳定,能维持部落的基本生存,因此妇女是家庭中重要人物.那时候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和溯源续谱.女儿是姓氏的传承者.后来随着农牧业的发展,男子变成生产的主力和家族的中心,姓氏也就由男子传承了.最早的姓多带有女旁,如姬 姜 姚 妫 安 晏 娄 妘 等,就是早期姓氏从女的反映.现在一些地区还有这种母系社会遗存.比如云南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摩梭人.台湾高山族中的阿美部落等.
一个人大约有十万个基因遗传自父母,但来自母亲的遗传信息要多于父亲.比如在身高和智商方面,母亲对后代的影响就要大一些,民间也有外甥随舅的说法.因此说,男孩是传后人,女孩更是传后人.男孩传姓只是生产力决定的一种民俗文化而已.不具备唯一性和科学性.
重男轻女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现在中国的新生儿男女比为119比100.日本韩国受中华文化影响,也存在重男轻女导致男女比失衡的问题,而他们国家并不限制生育.印度虽没中国这样严重的传后思想,但嫁女儿需要很大一笔嫁妆,因此也同样重男轻女,甚至有些做法超出了理性,比如有亲生女儿却要领养无血缘的男孩来继承家业.
而欧美国家男女比基本为100比100,不存在失衡问题.他们作为现代文明的创造者,其做法和观念都比较理性.在当代国家首脑中,美国的[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以及俄罗斯的[叶利钦][普京]全是两个女儿,他们也有家谱也有家族观念,但没有女儿不能传后的想法,他们的女孩与男孩拥有相同的对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在家族传承上,虽然男孩优先,但女儿也有家族的传承权,例如英国就多次把皇位传给女儿及外甥.他们即不重男也不重女.


【男女比例失衡是个大问题】
在自然情况下,如果女孩子是100的话,男孩子一般是103到107.因为男孩调皮,意外死亡多.等到成年后,男女比例就基本一致了.而目前中国男女比是119比100,并且年龄越小越严重,有的地方新生儿性别比在150比100以上.小学和幼儿园里男比女多成为常态.预计到2020年的时候,到适婚年龄但没有姑娘可娶的小伙子会达到四千万人,相当于整个大洋洲的人口数量,也就是说十多年以后,每五个男子中就有一个只能打光棍.
官方认为这是第一胎生女孩的家庭第二胎选生男孩造成的,并将因此限制B超的使用.但我认为第一胎女孩者,第二胎即使生的男孩.也没造成失衡.因为他给社会增加一个男孩的同时还贡献了一个女孩,男女比为1比1.是独生子户和双男户造成的男女失衡.他们的男女比为1比0和2比0.应该对他们加以干预,比如第一胎男孩的,国家收取一定押金督促他再生女孩,如果第2胎女孩就退款,如果男孩就加倍罚款.以此缓解失衡问题.理想的家庭结构是儿女双全.如果男孩户都竭力再要个女儿,就能彻底解决失衡问题,B超也能发挥正面作用.

我建议有男孩的家庭都应再要一个女儿,因为在[四千万光棍时代]会发生婚姻挤压,城市男多女少由农村填补,富裕地区男多女少由贫困地区填补,偏僻农村和条件不好的家庭将深受其害.那时彩礼会高的难以承受.如果有女儿,可以用女儿的彩礼补贴儿子或换亲.                

 

【生男生女有办法】
生男生女在目前已经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很多人都在偷偷的应用它.具体如下:
第一:试管婴儿.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准确的选择胎儿性别,准确率接近100%
第二:代孕技术.代孕是以试管婴儿为前提的,当然能选择性别.代孕技术的服务对象是[因年龄大和身体原因不能生育的妇女].胎儿具备夫妻双方的遗传基因.而和代孕者无丝毫血缘关系.是真正的借腹生子.
为什么说偷偷的应用那?因为卫生部明文规定医生不得擅自为试管婴儿选择性别,选择性别多是医生私下的小动作.而在国外这项技术可以自由选择性别的.这也不怪卫生部,因为统计表明,国内的试管婴儿男孩居多,而美国的则大体相当


【外姓和外甥能否入谱】
在古代,家谱是严格的父系血缘传承谱.因此收继的义子和外甥是不可以入谱的.
而今天,家谱的涵盖面大为增加,它变成了一个家族的史记.与家族有关的人和事都应全面真实的记载下来.自然包括收继的义子和外甥.
其二,收继义子或外甥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现象,并被法律和民俗认可.记录与否不影响它的发生.比如军阀张作霖的先祖就姓李.后来李家无人,张学良还有过回继李家的想法.比如大官僚李鸿章的七世祖就领自许家.李发达后还专们去许家修了一座报恩祠.
其三,既然同为吴姓就应该团结对待,一视同仁.他们的原姓家那边不记载他们,如果我们这边也不记载,那让他们何去何从?
基于以上理由,收继的义子或外甥都应写入家谱并加以注明.他们的原姓氏原住址要尽量写上.如有改回原姓的,应尊重其个人的姓名权.吴家人也有随外姓的,要尽量把他们在外姓家的信息记录下来.家谱的后边还附有亲戚谱,留待各家填写女儿后代和姨舅等亲族.

【少年强则吴家强】
传统的[家训族规]多是告戒族人要孝顺父母兄弟和睦.这些基本的伦理道德人人都懂.没必要重复.说两件与青少年有关的事情吧.
据权威机构调查,自1985年开始,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20多年.和日本韩国同龄孩子比较,除身高和体重外,其他指标都不如对方.包括肺活量,心肺耐力,力量耐力,柔韧性和爆发力等.中国的孩子是即缺少锻炼时间也缺少锻炼习惯.他们业余时间最高兴作的三件情是上网,听歌,看电视.而韩日的孩子则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吴家强.希望吴家父母能重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做起来也不难,首先要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多学习生活技能.限制上网和看电视的时间.有条件的应该让孩子学习些[武术]和跆拳道]什么的,加入一些球类或其他体育协会.不求出成果.只希望他们能养成运动习惯.至少会让孩子产生自信心,在人际交往方面不胆怯.如舍不得学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教育孩子养成每天跑步的习惯.
学习和锻炼并不矛盾,良好的身体素质更利于知识吸收.德国人热爱体育,身体素质世界第三,而德国人的智商为107,排名欧洲第一.德国的科技能力也属世界前列.
下面是相关的新闻报道摘抄
 [体坛周报]记者王军透露,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与来访的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踢了一场友谊比赛,结果以0比15惨败.据参赛的地坛小学杨校长介绍,俄球员均为00后,地坛小学是三到六年级混编队,中方有身高优势,但技术和体能均不如对手,中国学生跑了20分钟就气喘吁吁.俄方曾想将比赛时间定长一些,但中方表示孩子体能无法坚持全场,所以进行了半场20分钟,全场40分钟的比赛.但中方学生在比赛中体能和技术完全处于下风,需要指出的是俄方的孩子年龄均小于中方.
曾被称为[亚洲第一前锋]的前国脚郝海东儿子就在球队,儿子的队伍也输球了.郝海东说:他们也是中国足球的未来,不怨孩子们,想想我们的大人都干了些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除了胖子就是眼镜.家长追求的就是考试成绩,不考虑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
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自1985年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20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6到18岁的学生中,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本能素质继续下降.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症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
中国学生的锻炼意识远远不及韩日学生,大多数中国学生仅在体育课时间参加运动,中国学校安排的每周体育课时间也少于韩日学校.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听音乐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日本中小学生的运动量普遍多于中国学生,课外兴趣班多为体育锻炼,如篮球,跆拳道等.每天锻炼2小时的日本学生有51.3%,中国学生仅为6.3%.在欧美大学的假日中,欧美学生多出去旅游或体育运动.而中国的留学生多宅在屋里上网或打麻将.学生们在生长发育的10多年里,每天坐板凳的时间超过8小时.如果再不进行课外锻炼,身体怎么能好那?
中国的父母也没有鼓励或带领孩子体育锻炼的习惯.87%的家长从没和孩子在一起进行过体育运动,他们认为考上大学最重要,体育锻炼可以成年后去补,但青少年才是奠定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在大学教育方面我们也存在误区.即使在教育发达的德国也不是人人都上大学,一半的的学生在中学进入技工学校.而熟练技工的收入并不低于大学生.德国的汽车业也得益于大量的高级技工.中国学生在中学的成绩普遍高于欧美学生.但这些学习内容与将来的工作脱节.欧美学生大学后才发力,其内容与将来的工作衔接度高.因此毕业后欧美的学生创新能力更高,更容易出成果.
中国青少年缺乏锻炼,日韩的学生勤于锻炼.当这三国的孩子在一起运动时,将发生什么状况呢?以一次国际夏令营的登山活动为例,以日韩学生为主的国际部全体学生都顺利到达山顶,中国学生中却有20多人因体力不支中途返回.除了耐力和精力不如日韩学生,中国学生在耐寒能力上也差距明显.在体现协调能力的急停急转的测试上,中国学生时常会摔跤,还有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奔跑.
在2007年公布的一项世界国民体质排名中,荷兰,丹麦和德国排在世界前三.韩国排在第24位,日本排在第29位.100多年前,我们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如今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竞技体育已经开始跻身世界前列,但对国民体育的投入明显不足,我们的金牌一次比一次多,但国民体质却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样下去既令人感到讽刺又令人担忧.


【预防高度近视】
所有儿童都要上学,都有近视的可能,虽然普通近视不算病,但一定要预防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是指600度以上近视,眼球变的明显外突并可能产生一系列病变,如青光眼、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脱落等,同时还有一定的遗传性!这些病症以视网膜脱落最为危险.人会觉得眼前有门帘状遮挡物;有密密麻麻的细小白点以及棉絮状漂浮物;光线强或受震动的瞬间眼前有被红布遮挡的感觉..严重时有大面积裂纹状闪光.再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失明!
预防上要注重两点: 
一,真性近视后要佩戴合适的眼镜.如果不戴,看不清物体时就会拼命眯缝眼,加重眼球负担,导致视力退化加速.尤其容易发生病变.
二,无论学业多重,都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室外远望、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美国的学生注重体育锻炼,他们的近视率只有我们的1/4.
   书本上对高度近视的后果写的极其严重,极其绝对!以及天天浮现眼前的症状会让人有心理压力.但在现实中,只有一部分高度近视会发生病变,比如功夫巨星李小龙和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他们都是高度近视,都基本平安.即使有严重病变的人,最后失明的也仅是一部分.因此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不要悲观绝望自暴自弃.也不要把人生的成败拘泥到一件事上.

 

【朴庄吴氏概况】
我们的始迁祖叫[吴进]
公元1404年(明朝永乐2年).始祖[吴进]自[京西虎皮口梁家前村]迁至[枣强县唐林乡朴庄村].至今607年.
虎皮口就是花岗石垒的关口(石头门洞),至今犹存.曾是晋煤进京要路,以前很繁华.属北京门头沟区永定镇.村名是我根据读音自拟的.
始祖吴进有二子,吴端和吴雄,一孙吴兴,为秀才.吴兴有二子,吴海和吴太.按修谱分门派的惯例,吴海的后代称东门,吴太的后代称西门.吴海吴太各四子,他们的后代就属东门长支、三支、四支,西门长支、三支、四支.
目前已传到26世.
辈份最高的是19世凤琴(东门四支)住朴庄88岁.辈份最低的是26世博林(东门四支)住大马庄,2岁.
后沙岗和西城镇传的快,比其他地方一般小两辈.年轻人多为24世.大马庄最快,多为25世.其他地方的年轻人多为22世.
吴家目前能联系到的约有100家,400人以上.
人数较多的有朴庄(30多家)后沙岗(25家)西城镇(13家)三村,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他地方的只有一家或几家.

【我们从何处迁来存在两种说法】
我们从何处迁到朴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家谱上,保存在后沙岗的三修谱说是从[京北虎皮口小兴州良家浅]迁来的,为民籍.另一种来源于爷爷兰芳的口述.他说是从[京西虎皮口梁家前村]迁来的.我经过考证,采用了爷爷的说法.
网络上提到虎皮口的文章有五六处,都是有关家谱的.涉及年代最早是宋朝,为军事关口.最近的为清朝.只说在北京,没具体方位.后来一北京当地爱好乡土旅游的人告诉我说,确实有[京西虎皮口]这个地方,它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以前是山西煤炭运入北京的要道,比较繁华,后由于铁路公路的出现而归于沉寂.虎皮石学名花岗石.虎皮口就是由花岗石垒的关口,至今犹存.我看了虎皮口的照片,就是一个普通的的年旧失修的门洞.这个地区有大量的古代过街楼,是一个旅游去处.附近有几个读音相近的村子,例如梁家铺村,梁庄台村,我联系过一个,但没找到本家.
★需要补充的是,爷爷还说是先从山西洪洞县迁到的京西虎皮口,第二年才迁到朴庄,因没其他佐证我没采录
家谱上的说法涉及到小兴州移民.
小兴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滦平县.小兴州应该叫宜兴州,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兴州.为了区别而俗称小兴州.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长城以北的百姓陆续内迁,区域很大,包括山后地区(即燕山军都山以北)和口外地区(即古北口以北).朱棣登基后的永乐元年,为了充实京师和集中军力,把军队和军属也全部内迁,总数达十多万人,原地划归蒙古乌梁海部.这就是历史上的小兴州移民.家谱上的说法存在多个疑点,首先在北京北部没找到虎皮口.其次是朱棣时期的小兴州移民在永乐元年并且为军籍,而我们是永乐二年为民籍.
爷爷的说法源于曾祖树麟,曾祖的说法可能源于郑口老辈人的代代口传.家谱上的说法可能是原谱丢失,重新立谱时记不清,就附会上流行的小兴州移民.但也不排除修谱人认为原说不对而进行的更改.但无论哪种情况,修谱时都应交流研讨并做必要说明.避免后人迷惑.
 

【分布一览表】
本地             
[朴庄    ]  
[东故县村]   
[西城镇村]   
[后沙岗  ]   
[大马庄  ]    
[辛宅    ]    
[西河    ]    

外地
[德州    ]    
[北京    ]    
[吉林四平]    
[张家口  ]    
[湖南安乡]   
[乌拉特前]    
[辽宁锦州]   


 

【分支详情】
[祖籍地朴庄]
朴庄属于枣强县唐林乡,位于枣强县和故城县交界附近,朴庄在本地叫作paozhuang(炮庄).字典里没这个读音,我估计是弃用的古音.网上的一篇文章可为佐证,内容如下: 朴的piao音,估计依据《广韵》的蒲角切.蒲今音pu,角今音jiao,于是“朴”误得出piao.其实《广韵》时代,蒲大致音pu,角大致ao.所以朴的普通话发音应该审定为pao(炮),而不是piao(瓢).

[后沙岗村]
本支属东门四支,目前传至25世(移居大马庄的传至26世,辈份最小).始迁祖为九世大振,推测迁移时间在1610年前后(明朝末期).


[东故县村]
本支属西门长支.目前传至二十三世.始迁祖为十三世士玉.推测迁移时间在1740年前后(清乾隆初年).

[西城镇村]
本支为东门长支的长子.目前传至二十五世.推测1810年前后(清嘉庆初年).十四世进诚迁居故城县郑家口西街,现为郑口镇西城镇村.


[山东德州]
本支属东门三支(由西门四支过继而来).始迁者为19世怀昌.推测迁移时间在1910年前后.

[内蒙★湖南★张家口]
这三支同属西门长支.湖南的和张家口的为亲兄弟,和内蒙的为堂兄弟.

[吉林四平]
  本支属西门四支,1958年十九世怀增迁居[吉林四平铁西区平西乡条子河].

【外出失散的本家】
自九世开始,吴家人就陆续外出.除少数几家外,绝大多数都失去了联系,累计有50多人,对于总共才100来户的吴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东门四支在朴庄只剩两家.几乎全部外出,占外出总数的一半.很多是父子或兄弟一起外出的.
希望以后的外出者不要和老家断绝联系,因为老家是外迁者的先祖所在.敬宗拜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再说还可以壮大咱吴家的声势.
失去联系的本家列表(联名的是兄弟或父子)
朴庄东门
10世 仲鲁仲衡(东门四支).                             12世 吴坤吴孝(东门四支)
13世 吴伦(东四支).吴安吴养吴明(东四支).守信(东四支)..14世 好义(东四支).自全自孝(东四支) 
15世 大宝(东四).吴旺吴贾(东四).还言(东四).全山(东四) 16世 元祥(东三支).进长(东四支).吴功(东四支).进孝(东四支)
17世 朋赐两子(东四支).三成四成(东长支).              18世 二魁(东门长支).美生次子(东门三支)
20世 振波(东长支.至少50年前外出.或在锦州,或亡故.).  21世 鸿升鸿鑫(东长支.台湾.外姓.九七年到过北京但没来老家).
朴庄西门
12世 全山(西门长支).                                 15世 宗瑞(西长支).吴才全山(西长支).上功(西三支).
16世 常明和弟弟(西四支.北京).耀祥(西四支)..          17世 满场(西四支.陈家庄).
18世 俊福怀法怀起(父子.西四.天津).俊魁(西长.关东)    19世 朋良金海(父子.东长支出继到西四支.谱名怀良1963年外出)
19世 双维(住东故县村.西长支.因家贫外出内蒙古)
后沙岗村            
19世 廷方三子(口外).廷超(起)三子.怀林(故城县赵字馆)  22世 治保(出走)     23世 国庆国玉(住北京.父亡母嫁.可能改姓ju)
【情况不明】
以下几家的情况无人知晓.(联名的为兄弟)
朴庄村:存义存治(18世).凤龄(19世).俊香俊发(18世)    东故县:佩珂(18世)     后沙岗:怀有怀根(19世)

 

【寻亲功略】
现在的身份证信息全国联网,只要知道姓名公安局找个熟人就能查.北京的身份证服务中心也提供寻亲服务.但如果被找者姓名改动就不好找了,还有的虽找到但可能有误解而拒绝联系.因此说,如果外出者不主动和老家联系,老家能找到他的概率很低.如果知道对方在某个区域,可在网上(比如金农网)找相关村子.再打当地114查号台查到相关村委会的电话然后询问(注意加区号).也可以在365比分网址网www.66nfc.com或百度网地县贴吧发帖子寻找
在人的遗传DNA中,Y染色体为父子相传,线粒体为母女相传.拥有相同Y染色体的男性必定源自同一父系祖先.通过DNA鉴定能科学准确的确定是否本家,在欧美的寻根和国内修谱中都有应用.但目前DNA鉴定还无法判断彼此辈份,也无法鉴定出双方的共同父祖为哪一代.


★西城镇的吴东财(现名吴东久)1996年在北京一建公司四工区当油漆工时,通过同事施铁生(十八里店李庄人)认识一吴姓人,那人自称三代前来自枣强朴庄,他小时还回去过.吴东财对家谱不了解,连其名字也没问,以致今天无法找寻.那人估计现在60岁左右,他的孙子估计17岁.他当时住十里河,是十里河附近某驾校教练,但这个驾校现在已关闭.希望北京的本家留意找寻下

 

 

【字辈和起名】
字辈是辨认本家的重要依据,但我们吴家由古至今也没统一的字辈.多是各门各村独自选字.比较混乱.因此我制定了一套统一字辈.这套字辈从21世到40世共20字.21世到25世是根据各家使用频率选出的.26到40世选自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部分为同音字).字辈如下:
鸿连国昱佳.作立德祖成.新昌中华发.胜起一前进.
21世用鸿字也可以用凤字.22世用连也可以用河.23世用国也可以用东.24世用昱也可以用海.25世用佳,也可以用家嘉加等同音字.
按字起名限制多,难以起到满意名字.因此不要求都按字起名,但至少应知道自己是多少世,属哪个字辈.如果用字辈起名,可以用同音字,可以把字放到名尾,女孩也可以用.起名时先问下[朴庄][后沙岗][西城镇]的本家,避免出现重名.登记的名字必须是现实中常用的.
[历代用字统计]       (20世前6人以下用字未统计)
08世(振) 09世(廷大) 10世(茂仲) 11世(九) 12世(宗逢) 13世(守) 14世(自文) 15世(其居) 16世(廷兴) 17世(茂兴) 
18世(廷文俊) 19世(怀) 20世(振双金)
21世 鸿洪-35 凤-9  向-8   章-5 国-2 树振各1人 ------------------------------------共61人
22世 连-15   河-17 治志-8 英-5 文彦晓各3人 西书立各2人   兰思少嗜各1人 单名7人-共72人
23世 国-15   东-9  永-5   天-4 西-3 建-3 佳-2 志-2 章元翰宇佑文玉宝各1人 单名3人-共59人
24世 玉昱-14 海-8  胜-2   志-2 秋靖子各1人 单名2人-------------------------------共33人
25世 伟-3    俊-2  洪-2   金-1 浩-1佳家-2单名1人  -------------------------------共11人
自始祖开始到现在.600年间吴家共有男子---------------------------------------------约1000人.


【起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响亮顺口,声调搭配合理.  2)无谐音歧义,免得被起外号.   3)不用生僻字.
字音选择,应避免姓和名的声母韵母相同,如"汪文微","包波邦". 避免姓名的声调相同,如柳景选,全是三声.张湘霜,全是一声,读起来不顺口.声母的配合,应几个不同的声母组成词组,忌三个字同一声母.如"江海涛"就比较好,江的声母J,海的声母H,涛的声母为T.但如果叫"江骄坚",则三个声母都是J,实在不好读. 姓名的韵母也应加以区别,如"王玉华",则读音较好.但如果叫"王商广",则韵母都是"ang",不佳.音调: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同是平音不响亮,同是仄音太沉重.应平仄配合,才会朗朗上口.好听好记.

 

【家谱的发放和更新】
[发放]
为避免再出现吴家人不认吴家人的事情.每家都免费发放一本.请到西城镇吴章印家领取.另有家谱电脑文本和老谱图片,可自己编辑印刷.有电脑的请联系索取.资料不全的人家可随时提供添加.可单本印制.为避免信息杂乱,以前的草稿版请作废处理.
[更新]
一:本地宗亲有[生儿添女或移居他处的]请及时告知管理员进行登录.(或告知西城镇吴章印)
二:外地宗亲有[生儿添女或移居他处的]请及时告知管理员进行登录.(或告知西城镇吴章印)
三:管理员有责任有义务了解外地宗亲的变动情况并及时登录.不要再发生新的失踪!

 

【家谱的修续】
在本次续谱前,吴氏家谱一共修续过四次.据序文记载,旧家谱在族人传阅中丢失,大家伤心不已.德新等人根据残谱,访亲问长,费劲心血又重新立了一套家谱.时间为1876年春天.自那之后又续了三次.每次间隔二三十年.这四次的主修者是西门四支的一家三代人.德新为俊长伯父,怀恩怀森怀庆为俊长儿子.后来家谱由怀恩之子鸿璞保管,现今存放于德州鸿章家.
和别人家不同的是,我们朴庄吴氏以前把家谱叫做谱书.具体是这样的,家谱分两种,一种记录所有人姓名,叫做谱书.另一种只记录先人的叫做家谱,用于供奉和祭祀.这样做虽然周到全面,但比较浪费,而祭祀先人用牌位和族子挂图即可,用家谱既不直观也不庄重.因此这次修谱放弃这种做法,不再把家谱叫做谱书,也不用于祭祀.
首修        1876年[光绪二年仲春]     修谱人: 17世德新 17世义堂 18世俊林
二修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孟春] 修谱人: 18世俊长 16世玉珍 18世文起
三修        1917年[民国六年仲春]     修谱人: 19世怀恩 19世怀刚 20世福来19世怀庆
四修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孟春] 修谱人: 19世怀森
-------------------------------------
五修        2011年12月      本次修谱由西城镇吴章印家整理发放.开始于2006年,完稿于2011年          
                      

【老家谱简介】
现存的老家谱有两本,一本在后沙岗,一本在德州.两本为同一人誉写.后沙岗这本为三修谱,在朴庄抄写来的.由吴向兰保管.破四旧时本要被烧毁,被认识吴西坤的下乡干部从火堆旁捡出,得以幸存.德州这本为四修谱.部分序言毁损.由吴鸿章保管.
也许通讯不便.三修谱只更新的朴庄和后沙岗,没更新郑家口(既西城镇)和东故县村.四修谱虽然更新了西城镇,但没更新后沙岗.
老谱分[序文][正文][花名册]三部分.每次修谱都有序文,总共14页,除首修外,其他序文通篇都是阐述修谱的意义.没多大价值.
吴氏族谱序 旧文        (首修序文.抄自三修谱后沙岗版本)
人生戴履间,一身之主岂无所自哉?实本乎祖而相传矣!自古逮今,四海九州之内凡有血气而为人者,无不本乎祖以生之焉.若人而非祖,则子孙族派流传胡得以承叙百年之久奉祀继业之远哉.是一家一姓创业之始祖,为子孙千百年之根本源流也!欲重本源之念以尊乎祖者,然亦莫重于修乎谱矣.谱牒之修,尊祖敬宗之心在于斯,别族分代之意寓于斯.子孙奉祀永远无穷岂外于斯谱乎! 
余吴氏旧有谱牒,父老传闻:故邑族人取之展阅,久未珠还,因而失迷于其家.余于斯,扼腕太息流连不置,痛老成之已谢,叹文献之云亡,而上世之家世不可考矣!乃就残缺之家谱处心修之,访诸故老补其脱漏,询其旧世问其源流.始知余吴氏贯京北虎皮口小兴州良家浅民籍.自永乐贰年,奉旨迁至枣强县朴庄村实畿内所止之地.我祖讳进,起家之始祖.居朴庄而开阡陌,建垣墉而造堂室,劳心以创有干有年之业,积累以成,乃慰乃止.之基其为子孙怀永图之虞者深且长哉!
我祖生子有二,讳端讳雄,继子以孙讳兴,一全两支生二子,讳海讳太,自此分为东西两门.东门祖讳海,生子有四,讳风讳云讳雷讳雨.西门祖讳太生子有四,讳钦讳敖讳梁讳檩.分以宗派叙以支流,子承孙继至今四百余年.若不敬修族谱,族人繁众,某为某祖之裔,某为某宗之派有所不知者,余之所不安于心者正谓此也.于斯邀同族人同心协力,准以大宗小宗之法,仿诸司马世家之例,使吾家之人知某为某祖之裔,某为某宗之派.孰散处他方孰固守旧土皆秩然.其不紊,井然而有条,垂之永久,可以缮续.虽世远年湮,一展卷而数十世之祖若孙俨然聚首于一堂之上.一家之人虽散处而仍如聚处.即离居而犹若群居.虽两邑之合谱亦可为此地之家乘矣.后有继此而修者,其亦睹予法而慎续之,也夫!          时 光绪贰年仲春吉日          十七世孙 德新敬修  十七世孙 义堂  十八世孙 俊林 
(其他三篇大同小异.司马世家是指司马迁史记中的世家类目.周朝宗法制度中长子为大宗,其他为小宗.大宗负责管理家族事务).

吴玉利: (2011-12-8 21:06:20) 作者QQ:1115075464 IP:182.38.220.*
Re:寻枣强县吴氏同宗

我是山东滨州阳信人,我的现在的族谱记载是有枣强县迁过来,但对照枣强的族谱,和我们现有的族谱对不太上,很希望和枣强的同宗联系上,以便明晰宗谱及支派。谢谢。我的联系方式13905435203.   E-mail:wuyuli_310@126.com
吴成国

作者QQ:54381381 IP:119.1.152.*
2011-12-7 0:44:52
四川安岳通贤重石山吴家
籍贯四川安岳通贤,先居贵阳
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明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达春,养原思珍祖,祥开梦瑞龄,时际昌隆盛,恩敷意北宁,敦笃怀仁本,万代俊奇英
吴仁武

作者QQ:2609463142 IP:116.8.59.*
2011-11-29 14:08:50
问祖
我们原族谱已在文革期间丢失,老一辈凭记忆留下的族谱:富兰—总全—崇杰—法魁—必龙—通广—文通—秀伦—永宁—奉阳—胜韵—秀福—生二子:再明·再朝(徒居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乔音乡大同村长峒屯,现已发展到300多人口)。现用字派:世祖吴开太,仁言可必昌,家祠同日永,其兆与年长。根据收集到的族谱信息发现诸多问题。

问题:
    1。从总全到法魁有脱节现象

    2。从必龙到秀伦之间名字是否有误?

    3。我们到底是总全公的或者是总干公的孙系。

    4。我们现在用的字派在吴氏信息网上很难找到。

      希望吴氏宗亲帮我弄清以上几个问题,在此表示感谢.....
吴让非

作者QQ:648741400 IP:114.104.63.*
2011-11-23 20:49:54
Re:
我支落业祖洪珍公之四子柱荣迁往郧西夹河,现不知后裔情况,你支是否是的?
吴央字

IP:60.206.213.*
2011-11-18 20:10:49
吴氏在北京有牵头地点及人吗?
吴氏在北京有牵头地点及人吗? 
吴央字: (2011-11-18 23:37:51) IP:60.206.213.*
讨论

讨论
吴超

作者QQ:854576875 作者MSN:wuchao722 IP:61.164.36.*
2011-11-15 23:47:09
中华吴氏QQ群交流平台
中華吳氏寻根问祖 1    101117988
中華吳氏寻根问祖 2    143440830
中華吳氏寻根问祖 3    143441205
中華吳氏寻根问祖 4    145506257
大家帮我宣传宣传     谢谢啊
吴庆

作者QQ:894478532 IP:14.112.111.*
2011-11-15 6:57:11
湖南道县吴姓
湖南道县 ,据族谱记载,祖籍山东青州益都县,唐敬宗时(825~827)吴宏宦游长沙,尽忠楚室,其子吴可思避难迁道州蒲渴,后嗣于宋仁宗时移居东门锦里,十二世孙吴必达高中特科状元,吴姓居道县石下渡、饶塘,寿雁的高枧,红岩的老福田,还有白马渡镇的白马渡等,占道县吴姓95%,人口约不下20万,现辈份是,有,志,光,荣,跃,昌,连,世,则,欣,英,雄,忠,秀,节,扬,起,贤,聪,明,其他就不记得了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365比分网址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0.7